
风吹稻田千重浪,又是一年丰收时。9月26日下午,四川农业大学位于大邑县安仁镇的科技试验示范基地里,数台联合收割机正开足马力来回穿梭。守候在田边的种粮大户万富旭伸手捧起一株稻穗细细察看:“穗头压得弯,色泽金黄,籽粒饱满得很,今年看来又是个丰收年。”

测产现场。
测产现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研究员熊洪作为受邀专家主持验收工作。在随机选取3个示范田块与1个对照田块完成实收、称重、水分测定等规范流程后,熊洪当场宣布:“经过严格测定,百亩攻关田最高亩产824.7公斤,千亩展示片平均亩产771.1公斤!”种粮大户万富旭难掩喜悦,“这个产量确实超出预期!”

专家正在测量水分。
这一优异成绩,标志着全省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大邑县水稻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集成技术协同推广项目”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实现高产的关键,在于我们优选了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并实现了从齐苗壮根育秧、减穴稳苗栽插到水肥一体化管理增密促穗的全程机械化智能化作业。”项目技术首席专家、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陈勇表示,在此基础上,结合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全程落实到田,最终实现了水稻的稳产高产。他拨开一丛稻株进一步说明,“这稻株根系发达、株型挺拔、穗多粒足,正是‘根冠协同’理想群体的直观体现。”
要实现高产目标,不仅需要前期的优良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还需要精准的后期管理来保驾护航。“通过‘整建制全域普防’的策略,我们协同县农业部门进行了白叶枯等重大病害的早期预警,一旦发现达到防治阈值,立即启动全域统防统治。”大邑粮油专家大院首席专家、西昌学院副院长任万军介绍,这种从零散防治到整体防控的转变,有效避免了重大病害的危害,为水稻健康生长提供了坚实保障。
据了解,为了让先进技术真正落地生根,大邑县创新构建了“一驱四链”推广模式。 在大邑县旭成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里,墙上的技术路线图清晰展示了从研发创新到中试熟化、再到协同推广的完整链条。“我们建立了1个专家大院和10个产教协同推广站,让技术专家、推广专家和新型经营主体紧密协作。”项目技术专家、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邓飞介绍,“这种模式确保了重大技术能够整建制全覆盖快速落地,到位率显著提高。”

项目技术示范承担主体大邑县旭成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
“目前,合作社7500余亩水稻收割已经过半。”万富旭作为该项推广模式的受益者坦言,“现在专家团队全程指导,加上全程机械化,保证了标准化生产,我们种田的底气也更足了。”他指着身后大片待收的稻田信心满满地表示,“我们示范户不仅要自己种好田,更要带动周边农户把新技术真正用起来、推广开。”
大邑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将持续推进机插水稻绿色高效集成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向社会化服务主体转型。与此同时,通过挖掘核心示范区的观光休闲功能,推动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实现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