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年前,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铸就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场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转折点。在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展的展品中,有一封八路军副参谋长、前方总部参谋长左权写给妻子的家书,字里行间流露出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
“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80多年过去,信纸已泛黄,然而字里行间刻骨的思念、舍家为国的决然依然震撼人心。这封信写完不到三天,左权将军不幸壮烈殉国,年仅37岁。
在写给母亲的信中,他痛斥“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并要灭我之种”,却毅然表示“决心与华北人民共艰苦,共生死”。左权以生命践行承诺,彰显出深厚的爱国情怀、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
这种精神,也体现在他指挥的一场场硬仗中。1940年8月,他协助彭德怀组织指挥“百团大战”,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争传奇。1941年的黄崖洞保卫战中,他带领将士更是以少战多,与敌人浴血奋战8个昼夜,彻底粉碎日军摧毁八路军军工基地之图谋。这场战役被中央军委评价为“1941年以来反扫荡的一次最成功的模范战斗”。左权牺牲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将他牺牲所在地辽县更名为左权县,正是要让抗战精神永驻人心。
2025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时强调,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今天,我们虽已远离战火,但左权、杨靖宇、赵尚志等英雄用生命铸就的精神,依然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在喀喇昆仑高原,18岁的陈祥榕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为战斗口号,在卫国戍边一线以生命守护国土;在实验室,青年科研团队夜以继日攻克“卡脖子”难题,面对成百上千次失败仍坚信“再试一次就可能突破”,延续着百折不挠的信念;在广袤田野,新农人运用智慧农业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只为端稳“中国饭碗”;22年来,50余万名青年响应“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接力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扎根基层一线,为地方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前进之路从非坦途,越是关键时刻,越要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巍巍太行,精神永存;灼灼青春,接力奋进。新时代青年应立大志、强底气,传承抗战精神,锤炼志气、骨气、底气。面对压力,要敢于斗争、善于创新;面对挑战,要迎难而上、愈挫愈勇;面对时代变革,要终身学习、提升能力。更要深入基层、锻炼本领,了解国情民情,提高服务人民的能力,在新的征程中写下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青春答卷!(作者系四川农业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