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地书面签协议,写明位置和面积,东南西北四至点——防扯皮!”南充市蓬安县一处农家小院里,一群大学生用地道方言演绎的“三句半”,逗得围观老人前仰后合。一位大娘笑道:“头回知道法条还能唱出来!”
这支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承法启明”实践团,今年暑期肩负着普法使命,跋涉于乡间田野。从宜宾到南充,从成都到雅安……他们用脚步丈量法治乡村建设之路。实践团负责人提及走访时的触动:一位大娘拉着队员的手说,“普法册子上的字都认得,就是读不懂意思”。这句话,成为了团队决心创新普法形式的契机。
泥土里“采”出民需
七月川南,热浪裹挟着稻香。
调查组兵分两路:一队入户走访,另一队设计问卷、制作指南、开展分析。“问卷设计是细活,得有‘绣花功夫’。”负责技术支持的唐浩铭展示着题目,“从‘更希望用哪种方式接收信息’到‘普法最佳呈现形式’,每道题都经过编制、审核、预测试三关。”
在宜宾市高县,队员们初尝“闭门羹”。“老乡们起初看到大学生,只当是‘走过场’,继续忙自己的农活。”一位队员回忆。她随即转换策略,卷起裤腿下地帮大娘收玉米,歇息时再拉家常完成访谈。这种“田间工作法”迅速在实践团内推广开来。短短一个月,便收获了覆盖云贵川渝四地的210余份问卷。
汗水里“炼”出计策
八月炎夏,南充一处创作室热火朝天。
三名法学专业的队员与本地社区工作者围坐,草稿铺了满桌。“ ‘四至点协议写明’尾字不押韵,意思也没说透。”“那换成‘东南西北四至点’,既押韵又点透了法理。”这般思维碰撞贯穿创作全程。
为了让法律知识真正“沾泥土、带露珠”,团队扎根多地采风:在乡间搜集纠纷案例,于社区访谈维权故事,赴机关梳理政策措施。最终,二十余段“三句半”反复打磨成型,每段严控在60秒内,确保“入耳、入心、管用”。
小院里“量”出实效
秋风送爽时,实践成果迎来反馈。
210余份覆盖云贵川渝四地的数据显示,方言普法“三句半”获评4.36分(满分5分),远超传统形式的3.16分,其中89.58%的参与者坦言“能解决实际困惑”。
“数据会说话。”唐浩铭分析道,“你看,70.83%受访村民反映,有部分普法在时间、地点、方式上不完全合适,79.17%更倾向用方言接受。很多老乡在受访时谈到‘贴近民生’,这也是我们的创作方向。”
这些成果正转化为更长效的机制:动态更新的资源库正在建立,“带头人”培育开始实施,新媒体视频上线,“菜篮指数”更是将“三句半”普法效果的评分权交给了挎着菜篮的老乡们……
从3.16分到4.36分,丈量着普法的温度。当暮色浸染川西坝子,农家院落的欢声笑语中,法治中国的根基正在这片沃土中悄然深植。这支年轻团队的身影,再次启程——誓将用巴蜀乡音谱写法治旋律,送进更远的村落。(李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