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骄阳似火,盛夏的热浪席卷雅安,但在当地的小学校园、敬老院与肃穆的烈士陵园,一股由青春热忱与红色信念汇聚的清流正浸润人心。2025年7月7日至7月20日,四川农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耕读励初心,红韵川农行”实践团队在雅安开展了一场生动的红色精神传承之旅,旨在通过多元实践形式传承红色精神,让校本文化中的奋进力量与革命精神在新时代持续传递。
童心植红 · 星火初燃
晨曦中的小学,红领巾在微风中飘扬。7月8日,实践团队踏着晨光走进当地小学的教室,队员们化身 “红色讲解员”,用童趣化的语言讲述着家喻户晓的革命故事。从狼牙山五壮士的纵身一跃到雷锋同志的点滴善举,一个个红色故事如清泉般流淌进孩子们的心田,那些战火中挺立的身影、和平里坚守的初心,让稚嫩的眼眸里闪烁起崇敬的光芒。

图为实践队成员叶茜为孩子们讲述红色故事
在现场问答互动环节,孩子们积极举手,提出了 “英雄们不怕困难吗?”“我们现在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等充满童真却又发人深省的问题。队员们耐心解答,引导孩子们理解红色精神的内涵,鼓励他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传承先辈精神,努力学习,成长为有担当的新时代少年。

图为孩子们积极互动并举手回答问题
一颗颗红色的种子,在幼小心灵悄然萌芽;一份份赤诚的理想,在青春血脉中静静流淌。
桑榆共忆 · 岁月回声
7月9日的敬老院里,队员们整齐列队,一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响彻庭院,熟悉的旋律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老人们记忆的闸门。白发苍苍的老者们跟着节拍轻晃着头,有的用布满皱纹的手打着拍子,有的眼中泛起晶莹的泪光 —— 那是与岁月共鸣的感动,是对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
由实践队成员倪芳同学讲述的江姐故事让在场者无不动容。“江竹筠同志被敌人折磨得血肉模糊,却始终没吐露半个字……”温情不因时光褪色,信仰始终熠熠生辉。

图为实践队成员倪芳同学为老人们讲述江姐的故事
互动环节,老人们纷纷发表当时经历和看法,“江姐是真英雄啊!”“我们那时候打仗,靠的就是这份不怕死的劲儿!”老人们纷纷点头,话语里满是对往昔的感慨与对先烈的敬仰,时光仿佛在这一刻交汇,让红色精神在代际间温暖传递。
最后有一位老奶奶动情地说:“你们这一代年轻人还能记得这些历史,我们感到由衷欣慰。”朴实的话语,是对青年一代最好的肯定,也是对红色精神最深沉的致敬。

图为实践队成员蒙艳艳和老人们进行互动问答
丰碑砺志 · 青山铸魂
实践队的最后一站是烈士陵园。7月10日在庄严肃穆的陵园内,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烈士纪念碑、纪念馆等。“这座墓碑下长眠的是 1935 年长征途中牺牲的战士,他牺牲时才 19 岁,和你们年纪相仿……” 工作人员的讲解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队员们的目光掠过碑上斑驳的字迹,仿佛看到了那个浴血奋战的青春身影。
在纪念碑前,队员们静静伫立,三鞠躬的瞬间,仿佛能听见先烈们穿越时空的嘱托。微风吹过,像是英雄们的声声回响。大家低头凝视着碑上的名字,心中愈发清晰:今日的国泰民安,正是无数先烈用生命铺就;传承红色基因,便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图为实践团队在烈士陵园雕塑前合影
“红色精神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信仰。我们将继续讲好红色故事,让这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我们站在他们曾守护的土地上,更要活出他们期待的模样。”团队成员肖雨霜在参观后感叹道。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红色文化,实践团队还利用现代新媒体平台,制作并发布了一系列相关的宣传视频和图文资料。他们通过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介绍红色革命故事,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和点赞。
从红领巾的清澈眼神到白发苍苍的深情嘱托,从课堂里的红色宣讲到墓碑前的庄严致敬,川农信息工程学院的学子们用脚步丈量红色土地,用行动诠释初心使命。红色传承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它藏在故事里,写在岁月中,更需要我们青年人用一生去践行。这场夏日里的红色之旅,引导更多青年学子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