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以来,四川农业大学启动并落地“青年实干家计划”, 为青年学子搭建了扎根基层、建功立业的广阔平台。川农大一批批硕博研究生循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指引,带着专业智慧奔赴基层一线,在实践中解难题、促发展,让青春在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光彩。以下三位学子的故事,正是这份担当的生动注脚。
赋能产业:让专业智慧扎根乡土沃野
数量经济学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黄李明,作为四川省首批“青年实干家”,在巴中市恩阳区文治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岗开启了基层历练。他以“脚沾泥土”的姿态,把经济分析的专业思维转化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实干举措。

黄李明(中)在春节期间排查安全隐患
在热闹的登高节现场,他穿梭于人群中维护秩序,保障活动安全有序开展;走进当地日化厂,他深入车间了解生产流程与运营模式,调研产业发展活力,思考街道经济与企业联动的可行路径;在返乡优秀大学生暨优秀企业代表座谈会上,他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从青年视角为地方发展建言,更在与前辈的交流中汲取基层工作经验。
针对街道集体经济“资源散、特色弱”的痛点,黄李明结合数量经济学分析框架,提出以特色农业为核心的发展方案:整合闲置土地发展生态种养殖,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联动电商平台拓宽销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这一方案得到街道领导认可,正逐步转化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实际动能。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把模型里的变量换成田间的泥土、车间的机器,才懂什么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黄李明说,未来他将继续带着专业智慧扎根基层,让青春在产业振兴的实践中结出硕果。
协同治理:以文化融合绘就基层治理新篇
农村发展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张吉页,在攀枝花米易县麻陇彝族乡人民政府的实习中,以“细处着手”的实干,在党政事务与民族文化融合中践行青年担当。

张吉页进行居民健康状况问卷普查
党政办的工作琐碎却关乎全局。文件处理时,她逐字核对每份资料,从分类归档到跟踪落实,确保政策信息传递 “零误差”;会议筹备中,她细致协调场地、人员与物资,让每一次基层协商都高效推进;面对群众咨询,她耐心倾听诉求,联动民政、社保等部门及时回应,用真诚架起服务群众的桥梁。
在民族文化调研中,张吉页聚焦“彝族文化与基层治理融合”课题。在彝族文字展板前,她与同事探讨非遗传承如何嵌入乡村治理;在火把节筹备期间,她提议将政策宣讲融入民俗活动,让乡音土语成为政策落地的“翻译器”。这些探索为后续“文化 + 治理”活动积累了鲜活思路。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张吉页深有感触,“每一次理顺一份文件、解答一个诉求、推动一次文化活动,都是在为基层治理添砖加瓦。” 这份经历让她更坚定了扎根基层的决心,愿以专业所长续写服务三农、助力民族融合的青春故事。
青春护航:用公益星火点亮成长之路
区域经济学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王宇珂,在共青团雅安市雨城区委担任书记助理期间,以“服务青年”为己任,用专业视角推动公益服务落地,助力“雨城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雨城更有为”从理念变为现实。

王宇珂处理日常事务
新春之际,她参与组织“圆梦微心愿”困难青少年关爱行动,统筹社会爱心资源,为81名困难青少年实现新年愿望。从一套新文具到一件暖冬外套,每一份心愿的达成,都让温暖实实在在抵达需要的角落。
针对“假期带娃难”的民生痛点,她深度参与“爱心蜀托”公益假期托管班的策划与执行。通过“手工课堂”培养创造力、“防性侵讲堂”筑牢安全防线、“趣味运动会”释放活力,再加上课业辅导,托管班不仅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更让孩子们收获了充实的假期。这些实践让她深刻理解:公益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用精准服务点亮成长的星火。
“共青团是服务青年与少年儿童的纽带,而我的专业就是理解‘需求’与‘供给’的桥梁。”王宇珂说,未来她将以“川农大精神”为指引,把区域经济学的专业智慧融入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用青年的创新与担当,让更多服务落地生根。
从产业振兴的田野到基层治理的窗口,从公益服务的一线到文化融合的阵地,川农大学子正以“青年实干家”的姿态,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基层动能,让青春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书写出无愧于时代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