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观察)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四川人物志 | 杨峰、黄平:沃野“数”耕,筑牢天府粮仓新基石

2025-08-12 16:33:12作者:农学院 来源:农学院 点击数:

  

“以前我们看天气、看地种豆,凭的是祖辈经验。现在,我们靠算法、靠AI。”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杨峰一句话,道出了四川农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而在另一块试验田中,四川省农科院遥感所党委书记黄平正专注地调试着一台造型独特的插秧机,它没有驾驶舱,却能在北斗卫星的精准指引下,在丘陵山地间自如穿梭,将秧苗笔直地插入水田。

这两位深耕数字农业前沿的专家,一位聚焦宏观战略与技术推广,一位专攻智能装备研发与落地。他们用行动证明,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正从实验室、试验田走向广袤田野,成为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时代命题的关键密钥。

AI破题,智能农机驰骋丘陵沃野

“人工驾驶的插秧机在不规则田块,大概有15%需要人工补栽补插。农村劳动力短缺,农机手一天工资要500-800元。”黄平拍着身旁的AD300智能插秧机,声音里透着笃定,“我们这一款,完全不需要农机手,还能实现满栽满插,即使在不规则的丘陵山地!”

他的底气来自核心技术突破:北斗高精度厘米级定位系统为“眼睛”,人工智能和自动感应技术为“大脑”,配合独立藕秧爪控制算法。当演示开始,这台无人驾驶的机器灵巧地识别田埂边界,精准避开障碍,秧苗整齐地扎根水田,田边观看的老农频频点头,啧啧称奇。

黄平(右)进行农业试验

“四川地表3/4都是丘陵山地,小田块、不规则是常态。粮食安全的前提是‘种得下去’,这台机器解决了关键痛点。”黄平介绍,该设备已通过农事服务中心租赁模式走向田间,成为共享经济赋能小农户的生动案例。他望向远方丘陵,“未来我们要研发智能平地系统、灵巧型无人收割机,让智能农机覆盖耕种管收全链条。”

数字赋能,先进技术重塑千年农事

当智能农机解决“谁来种”的难题,杨峰思考的是如何“种得更好”。“农业数字化智能化,是集成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的高级阶段,更是良种、良法、良田、良机、良制的智慧体现。”这一画卷正在巴蜀大地铺展:在广袤田野,遥感监测和人工智能构建起“耕地一张图”,像给每块土地赋予“身份证”,土壤墒情、作物长势动态尽在掌握;在雅安茶山,茶树病虫害预警系统通过图像识别捕捉发病规律,在萌芽阶段就推送防控措施,使得后期农药使用量显著减少;AI视觉技术精准监测茶芽生长,为采收和销售提供科学依据。

杨峰(左3)在巴基斯坦

更让杨峰自豪的是走出四川的“中国方案”——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保证玉米不减产的前提下,多收一季大豆!”这项源自四川的创新,近三年,已在全国18个省份累计推广面积5600余万亩,为破解大豆“卡脖子”贡献力量。此外,通过留学生桥梁,该技术已在巴基斯坦等国家落地,“为一带一路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支撑”。

效益实实在在:氮肥和水分利用率提高10%,稻麦轮作区农户亩均增收超100元。“数字技术让投入更精准,产出更高效。”杨峰总结道。

杨峰与学生

智慧协同:全民数字素养筑基数字农业未来

面对丰硕成果,两位专家也坦言挑战:传统小农模式制约规模化应用;既懂农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缺乏;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数字鸿沟”;部分农户对新技术存在疑虑。

“让数字农业真正惠及千家万户,需要多方合力,尤其要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杨峰强调四川农业大学的实践,“请进来”——联合地方政府,为职业农民、农技员开展数字农业集中培训;“走出去”——组织专家深入田间,一对一指导农户掌握智能设备操作,通过多种活动把数字化理念和技能送到农民手中。”

黄平则聚焦技术普惠。“设备要更‘傻瓜化’!未来应实现语音交互、视觉控制,降低使用门槛。”他同时呼吁政策支持,“政府需用经济手段鼓励新技术应用,比如对采购智能农机给予补贴,设立示范项目推广AD300这类创新产品。”

黄平调研农业机械

他们共同描绘的未来清晰而坚定:物联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深度融合,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极少数人管理大规模生产”成为常态;丘陵山地遍布适应性的智能农机;数字技术深度服务气候预测、良种繁育和土地改造。黄平坚定地说:“保障‘天府粮仓’,智能农机和数据驱动是根本出路。”

从杨峰“靠算法管田”的革新理念,到黄平“无人插秧机”的硬核实践,四川的数字乡村征程,正是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在乡村振兴中最生动的注脚。当北斗卫星照耀丘陵,当传感器扎根土壤,当农民指尖轻触屏幕掌控农事,提升数字素养已不仅是拥抱时代的需要,更是端稳“中国饭碗”、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的时代担当。这星星之火,正从试验田燎原至巴蜀大地的每寸沃土,照亮农业强国的未来之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环境学院在光电膜法分布式水处理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
    环境学院在光电
  • 环境学院在光电膜法分布式水处理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
    环境学院在光电
  • 理学院在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领域取得新进展
    理学院在氮杂环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