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走进成都平原春耕现场,解锁稻麦高产密码

2025-04-24 16:32:23作者: 来源:农学院 点击数:

  

四月的成都平原,一片繁忙景象。小麦正处于灌浆期,麦穗逐渐饱满。水稻育秧正有条不紊进行,秧田里逐步铺开秧盘……

4月18日,艳阳高照。在大邑县现代农业(粮油产业)园区,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召开了一场春耕生产技术观摩培训会,数十位来自成都市各区县农业部门的代表参加。

在大邑县2025年“天府粮仓·百县千片”高产攻关示范片,代表们进入麦田俯身察看麦穗,从水稻育秧工厂到秧苗田,看一粒粒稻种育成秧苗。该示范片是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栽培团队和小麦团队共同打造的单产提升样板,也是观察成都如何推动单产提升的一个窗口。

量身定制技术,奠定小麦高产基础

眼下,处于灌浆期的小麦,正是产量形成关键期。小麦苗足齐整,群体均匀,麦穗大而饱满。代表们连连称赞,高产的基础已经具备。

小麦-水稻轮作是四川稻田主要种植模式。“由于水稻晚收,小麦播种期间经常遭遇秋雨,湿害严重会导致小麦播种立苗困难,群体质量差。”小麦栽培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樊高琼介绍,与此同时,还要兼顾周年高产,有诸多问题需要克服。

针对这些难题,她的团队在大邑县开展了技术攻关,为成都平原的稻茬田量身定制了一套稻茬小麦抗湿高产智能化生产技术。通过选用早中熟抗逆高产品种,利用开沟排湿、适墒晚播、智能精量机播、无人机限氮分次追肥、病虫草害立体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以实现高产。

樊高琼(左5)和团队成员们。

“你看这两片麦田有什么不同?”顺着樊高琼手指的方向,记者注意到两块长势不同的麦田,一块长势均匀、旺盛,一块长势不一、部分倒伏。樊高琼告诉记者:“倒伏是小麦高产路上的一个拦路虎。大户追求高产盲目增加播种量和施氮量导致倒伏风险加大,加上四川光照弱,麦苗容易徒长,也会增加倒伏风险。”樊高琼透露,抗湿、抗倒伏是这套高产技术的关键。

樊高琼负责的这片小麦攻关田的亩产目标是600公斤以上,“从目前田间长势来看,我很有信心。”

智能化播种育秧,稻田里科技含量持续增加

在麦田的另一侧,水稻育秧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全自动智能化播种、无纺布暗化催芽、传送系统输送秧盘……水稻与小麦的茬口衔接,在这里具像化。

在大邑县旭成农作物种植专合社的自动化播种流水线上,从分盘、铺土、浇水、播种、覆土、叠盘到码垛,全部自动化,一气呵成制盘。水稻栽培专家、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陈勇介绍,这套流水线能实现每小时播种2000-3000盘,可以栽200-300亩大田,省工60%-80%。

秧盘传送系统正在运转。

从进入自动化流水线起,一粒稻种就开启了新一轮的生长。在大邑县,齐苗壮根绿色高效育秧技术成为该县水稻单产提升的主要技术。作为该技术主要研制专家,陈勇介绍,通过该技术,能实现秧苗成苗率、均匀度、整齐度大幅提升。好秧苗为后期的产量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育秧现场,秧盘传送系统运转不停,一盘盘秧盘被传送到工人手中,随即被摆放在秧田上。今年,秧盘轨道式传送系统逐步成了标配,种植大户用它们替代了人工,有效降低了搬运过程中对秧苗的挤压造成的损耗,同时,实现了高效摆放秧盘。

在科技支撑下,成都平原上的稻麦与时间赛跑。再过20多天,麦子成熟,与此同时,秧苗达到移栽条件。水稻和小麦之间将完成高效接力,赓续描绘“天府粮仓”的丰收图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我校科研人员揭示调控玉米干旱应答和籽粒发育新机制
    我校科研人员揭
  • 我校科研人员揭示调控玉米干旱应答和籽粒发育新机制
    我校科研人员揭
  • 学习教育简约务实 作风建设落地落细
    学习教育简约务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