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我国学者破译“高原生态草”基因密码

2025-04-08 15:24:16作者:张晴丹 来源:草业科技学院 点击数:

  

披碱草属牧草是我国青藏高原草地生态修复和草地畜牧业发展中的利用最广泛的多年生乡土草类群。但这类植物如何在强紫外线辐射、干旱低温等严酷生境下存活,其复杂的异源基因组合与进化过程有何奥秘?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技学院教授马啸团队历时多年研究,在《自然—通讯》发表成果,首次绘制了异源六倍体垂穗披碱草的完整基因组图谱,并解释了其适应高原严酷生境的生存智慧。该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将为小麦族多年生牧草的起源演化和抗逆分子育种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研究团队成功组装出垂穗披碱草的染色体级别基因组图谱——这是禾本科小麦族中继面包小麦之后第2个异源六倍体高质量基因组。研究发现披碱草属的核心亚基因组之一即Y亚基因组来源于簇毛麦属的V基因组,且垂穗披碱草极可能是由紫大麦草(HH基因组)和垂穗鹅观草(StStYY基因组)分别作为父母本祖先种杂交进化而来,并这一发现如同找到了此类牧草的"族谱",为解析其适应高原极端环境的能力奠定了基础。

研究发现,垂穗披碱草进化出了一套适应青藏高原强紫外辐射的独特生存策略。该物种通过名为MAPKKK18的蛋白激酶基因开关,形成反向调控机制——当紫外线(UV-B)增强时,该基因会抑制过度应激反应,避免细胞损伤。这种不依赖传统UVR8蛋白的紫外线新防御途径的发现,为理解高寒植物抗紫外线机制打开了新窗口。

研究团队结合群体基因组大数据分析、野外抗逆试验及基因功能验证,鉴定出与高寒环境适应性形成相关的关键基因群,这为培育抗紫外、抗寒、耐旱的新型牧草提供了基因靶点。未来,团队将以此研究为契机助力青藏高原生态修复和草牧业发展,并为麦类作物的抗逆育种提供新思路。

基因组组装(左上)、基因组系统发育关系(右上)、网状多倍化模式(左下)及MAPKKK18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分析(右下)。 四川农业大学供图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十四五”饲草育种攻关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高原牧草团队在揭示披碱草高海拔适应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高原牧草团队在
  • 高原牧草团队在揭示披碱草高海拔适应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高原牧草团队在
  • 环境管理团队在水库温室气体减排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环境管理团队在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