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大联合地方院校探索构建科技服务生态体系

(中国教育报)绘就“天府粮仓”新丰景

2025-04-03 10:18:57作者:杨雯 来源:农发院 水稻所 点击数:

  

春耕画卷正在“天府粮仓”由南向北铺展。

近日,“天府粮仓”核心地带、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大定桥村种粮大户巫志祥忙着播下今年的第一批水稻种子,为之后的插秧做准备。

“流水线播种速度大约每小时600盘,播种量要控制在每盘53克左右……”巫志祥身边站着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的育种、栽培、植保和土壤修复等不同领域的专家。他们正在指导巫志祥调试新型精量条播机,确保条播机用上经过试验验证的最佳参数。

这一幕,正是四川农大构建“科技推广人才矩阵”服务春耕,加速推动农业科技走进生产一线的生动注脚。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面临着‘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涉农高校或科研院所单枪匹马地进行推广转化,力量十分薄弱。”四川农大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周伦理介绍,为打破这一局面,学校近年来积极探索构建四川农大加多所地方院校的“1+N”科技服务生态体系,构建“策源地+本地化”因地制宜模式。凭借自身科技人才优势,四川农大作为创新策源地负责核心技术的研发与集成,联合其他地方院校进一步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形成加速科技推广的强大合力。

截至2025年3月,四川农大已与眉山职业技术学院、西昌学院、西藏农牧学院等多所地方院校建立或加深了合作关系,合作涉及水稻、玉米、马铃薯、茶等多种四川主要粮食、经济作物。

在眉山,四川农大与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两校团队,共同承担“成都平原稻—菜(药)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与扩面推广”项目。在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研发平台永丰村基地,四川农大教授马均团队集成多年来研发的“杂交稻精准条播育插秧技术”“杂交稻基缓追速机械化施肥技术”“水肥耦合高产高效技术”3项主推技术,在5000亩核心示范基地中试的结果十分可喜:水稻平均产量增加22.4%,蔬菜、中药材亩产值超过8000元,增收30%以上。

2024年,四川省围绕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启动“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行动。四川农大团队联合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专家,共同为东坡区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技术指导。首届“粮王”获得者巫志祥实施的千亩展示片平均亩产达818.87公斤。他实施的超级稻认定百亩示范方经农业农村部测产验收,最高亩产达896.91公斤。

科技成果快速落地,应用于生产一线,让农民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马均教授团队的新成果头年中试成功,第二年就能在我这儿用上。不管哪个环节遇到问题,保管随时找得到专家。”巫志祥从事农业生产10多年,经历了最初泥浆育秧、人工插秧到现在全程机械化的变化,“靠科技种田,保质保量,越种越轻松,越种越有信心”。下一步,除了自用,他还准备扩大育秧规模,用新技术服务周边更多种植户。

就在巫志祥播种的同一天,四川农大与西昌学院、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又分别签署对口共建协议,将围绕包括科研成果转化在内的多个方面深化合作,进一步探索加速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

“我们通过构建‘主体协同化—服务精准化—资源集约化’三维联动机制,形成具有四川农大特色的社会服务新范式,为乡村振兴提供全链条智力支撑。”周伦理说,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科技,而科技落地需要机制创新。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协同,四川农大深耕社会服务,联合地方院校“攥指成拳”,正为“天府粮仓”建设注入强劲的科技动能。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03日第4版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高原牧草团队在揭示披碱草高海拔适应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高原牧草团队在
  • 高原牧草团队在揭示披碱草高海拔适应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高原牧草团队在
  • 环境管理团队在水库温室气体减排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环境管理团队在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