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发掘乡村功能价值,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山珍奇芽——探寻野菜的乡村振兴路”团队于2022年7月30日至8月10日......
为发掘乡村功能价值,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山珍奇芽——探寻野菜的乡村振兴路”团队于2022年7月30日至8月10日,分别在四川省、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多地展开了以山野菜为主要,以产业帮扶为基础的乡村调研活动。
本次实践以现行政策为思想指导,研究 “野菜产业链+残疾人就业基地+打造IP地域产品”新模式,致力于通过调研,探寻产业与农民就业、创业、创收、发展、生活、生态的深度合作和优势互补;并挖掘优质野菜的产业链,一定范围内改善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带动乡村积极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图1 团队前往龙王村展开调研
一步一脚印,一寸一探田。团队八名成员及指导教师张婷雯率先在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龙王村打响实践第一枪。在村委会成员和一名本村校友的帮助下,团队先后6次进入田地,调查耕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灌溉设施建设状况,以及农作物生长状况,奠定产业调研基础。并前往位于山顶的红椿芽示范种植基地,学习合作社“产业助残+振兴乡村”的经营模式,把握村庄野菜产业的生根与发芽。成都利恒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肖明洪还为团队成员详细讲解了龙王村山野菜的种植发展与经营经验,干货十足受益匪浅。

图2 团队成员走访田地
花需遍地开,实践走八方。团队其余七名同学返回家乡,各自在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开展实践,感受家乡底蕴,为家乡农村产业建设献力。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吾县前山乡,团队成员走访30个种植大棚,调查农户种植羊肚菌的相关情况和种植羊肚菌的土地质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鄯善县乔克塔木村,团队成员参观葡萄种植产业园区,了解当地5000亩葡萄产业的生产销售现状,学习农产品产销策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经济开发区第四达尔登沙葱种植基地,团队成员寻访沙葱种植大棚,进入沙地考察;在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胥山村,团队成员感受了“云数字+”定位的科技农产,学习先进产业发展方向。经三个省份多地调研,团队深入调研了如何聚集资源要素,要发掘乡村功能价值的经验,为搭建新模式积累了丰富经验。

图3 团队与村委交流会
调研同助农,交流促解难。实践团队走入村民家中,询问农户家庭种植收入状况,了解农户生产种植过程中的难处,询问农户对建立特色产业等看法,并利用专业知识为村民科普土地流转、产业经营等相关内容,解答村民的疑问。本次实践访问400余户村民,共发放467份调查问卷,针对调研记录和问卷分析结果,团队发现土地利用率低、农产品种类少且不精、农产品销售价格难以统一、村内特殊人群就业难、灌溉设施及收割设施不齐全是村庄面临的五个主要问题。针对秋季收割作物难这一困扰村民的主要问题,团队成员特意前往四川省自贡市,与自贡市现代秋收机械有限公司合作,签订基地协议,以提供农机的方式为解决乡村发展问题献力,并收到了村庄和现代秋收机械有限公司的3份表扬信。
团队成员与龙王村村委会成员和成都利恒农民生产合作社就产业助振兴和残疾人就业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在了解龙王村自然资源、生产发展、经济发展、公共事务处理措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后,众人一同挖掘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商讨可行性改进思路。龙王村村委会成员周钰表示:“村内残疾人群生活质量经过政府为其家属提供的护理培训项目得到改善,并有很大一部分人参与到种植合作社中,完成除草、施肥等力所能及的工作,日子有了盼头,收入有了保障。”

图4 与自贡市现代秋收机械有限公司进行授牌仪式
本次实践,青年大学生团队,在泥土中扎根,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发展产业,打开局面,突破瓶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团队成员用坚持、专业和热爱在农村挥洒汗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新闻链接:http://www.ahyouth.com/news/20220831/16250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