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刘起麟,中共预备党员,草坪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级本科生,曾任学院团委办公室负责人、小班学习委员等职务。连续三年必修、综测及全部成绩位列同年级同专业第一,推免创新能力成绩达85分,65门课程成绩90分以上。主持完成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和校级科研兴趣项目各1项,入驻孵化园1项。发表论文4篇,其中第一作者2篇、参与TOP期刊2篇。以第一发明人公开发明专利一项。作为核心成员(排名前五)获得“中创赛”、“挑战杯”等省级奖项7次,累计获国家奖学金、青志赛国家级银奖等校级及以上荣誉43项。推免期间,获协和、上交、南大、中山等多所高校录取通知,最终以推免综合成绩全校第一,跨学科直博北京大学化学基因组学专业。

以坚韧为笔,书青春华章
2022年的初秋,刘起麟怀揣着一份“压线录取”的忐忑与不甘,走进了四川农业大学。那时,他已经下决心要让每一寸光阴都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踏入校园第一天起,他便为大学生活勾勒出清晰路径。曾经在桌游中消磨的闲暇,被果断替换为自习室灯光下的专注。课堂上,他始终紧跟教师思路,笔尖不停,捕捉知识细节;课后,查漏补缺的标注、系统梳理的笔记、A4纸上构建的知识框架,都是他与学问深度对话的见证。为真正吃透知识,他常切换到“授课者”视角,主动对知识点设计提问,在自问自答中打通理解与应用的壁垒。
能长期稳居专业第一,刘起麟的秘诀在于“提前布局、精雕细琢”。考试周尚远,他已悄然启动复习。不同于浅尝辄止的突击,他采用“框架+关键词”双线记忆法,在反复记诵中探寻知识点间的内在关联,二十多遍的反复打磨,让基础知识在脑海中扎根,也让他在走进考场时多了一份从容与底气。
“当疲惫成为生活的常态,就说明我正在走上坡路。”刘起麟常常用这话激励自己。自习室的深夜、堆积的笔记、反复推敲的难题,都成为他成长的阶梯。从“压线入学”到“专业领跑”,刘起麟用每一个步幅不大却坚定的步履,在川农这片沃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
以坚守为基,绘科研华章
对未知的好奇,是科研道路最亮的启明星;而长久的坚守,则是抵达真理彼岸的舟楫。
初入大学,刘起麟便在心中种下科研的种子。他主动叩开导师办公室的门,开启科研之路。和所有新人一样,起点是清洗器皿、配制试剂等基础工作,他却视之为积累,始终一丝不苟。
不满足于“打下手”的钻劲,让他在大一暑假迎来蜕变。假期成为“充电季”,他沉浸在在线课程中系统学习论文写作,反复操练生物信息分析工具。屏幕前跳动的代码与图表,构成了他最熟悉的夏日风景。大二,刘起麟交出首篇独立完成的中文论文,虽带青涩却让导师看到了他的潜力,让他担任科研兴趣小组负责人,指导他成功立项首个大创项目。从此,他有了自己的“试验田”。
刘起麟说:“科研路上常有人半路折返,但‘坚持’对我来说是一种习惯。”曾有一批实验材料因易遭虫害、生长状态飘忽不定,让研究一度停滞。他与导师调试近半年,不断摸索温湿度与水肥管理,最终让材料终于“服帖”。
当研究推进至全英文写作,语言成为新关卡。他将之视为提升契机,每日投入十余小时,精读顶刊文献、打磨论文十余稿,从术语表达到句式逻辑,每一处都力求极致。“这不算困难,科研本就是不断试错、不断完善的过程。”轻描淡写的背后,是超乎常人的付出。
以“坚持”筑基,以“无畏”破壁,刘起麟让科研每一步都走得沉稳有力。图书馆的深夜、实验室的“冷板凳”、反复推敲的数据,如今都化作照亮前路的光。
真正的成长,是敢于在未知旷野中挖掘潜能。当多数人沿着标准化路径奔赴保研终点,刘起麟却转身踏上更具挑战的交叉赛道,以多元探索定义成长坐标。在保研关键期,他没有局限于本专业,而是将视野投向化学基因组学、环境科学、神经科学、地质学等前沿交叉领域,拥抱知识融合带来的广阔可能。陌生的理论、庞杂的知识、倍增的压力,他都视之为养分。三年积淀的扎实功底,成为他跨界探索的底气。面试场上,面对来自顶尖院校的竞争者,他反而以跨学科构建的独特视角与从容思辨,成功突围。
作为草坪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首届学生,他脚下没有现成路径,便以自身为尺,为后来者丈量方向。从成绩压线到稳步攀升,从略胜一筹到全面领先,刘起麟用三年完成了一场惊艳蜕变,活成了自己赛道上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