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于欣然,中共党员,动物医学院药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本科期间参与科研兴趣项目1项,曾任动物医学院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建设中心副主任、“情系三农-国医卓牧联盟”和“药行只为医乡人”社会实践团队负责人等职;累计获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校级优秀大学生、国家级志愿者、优秀学生、第二届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省赛金奖(我校唯一金奖)、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国家级银奖等20余项荣誉与表彰。现已考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药学学硕。

以热爱为舟,载担当远航
作为动物医学院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中心的“掌灯人”,于欣然以“植梦成长陪伴行动”为纽带,将赤子之心化作穿越山海的星光。一封封手写书信如白鸽掠过群山,在雷波留守儿童的心田播撒希望;义卖摊前此起彼伏的吆喝,化作冬日里6000余元暖阳,为孩子们熔铸成御寒的围巾与知识的行囊。当稚嫩笔迹在信笺上写下“你们是我生命里的光”,于欣然恍然惊觉:真正的成长从不是独行者的勋章,而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双向滋养。从大一参与者到大二组织者,这份工作让于欣然领悟:所谓“收获”未必是简历上的科研成果,而是用行动验证“热爱可抵岁月漫长”。面对外界对学生工作价值的质疑,于欣然坦言:“选择无关对错,只要忠于本心,每一步都是向前。”这份坚持,也让于欣然学会了如何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挑战,如何更好地组织活动、协调团队、沟通交流,以及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和高效。
在泥土中扎根,向阳生长
作为“情系三农-国医卓牧联盟”项目负责人,于欣然带领团队深入洪雅乡村,顶着高温酷暑,持续开展近一月的志愿服务工作,用脚步丈量基层的土地,用行动践行初心,摆摊发放兽药、推广绿色中药养殖理念、与农户面对面科普抗生素的危害。每一次与村民的交流,都让她深刻体会到基层用药认知的鸿沟。“有位老人坚持用灶台高温‘杀菌’,胶囊都融化了,仍坚信有效”,这些鲜活案例让于欣然意识到,专业知识唯有扎根泥土,才能真正发光发热。
服务三农的实践让她懂得:真正的专业价值,是“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体察,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赤诚。当信任在田间地头生根,当改变在农户眼中萌芽,于欣然终于明白:下乡不是单程的施与,而是“以我所学,服务社会”的双向觉醒。正是这种对基层需求的深刻洞察和持续服务,她和团队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对乡村的深切关怀,赢得了四川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的荣光。这份荣誉不仅是对团队努力的肯定,更是对他们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认可。
在寂静中坚守,于未知处求索
初入实验室的迷茫,是许多科研人的共同起点。作为校级本硕博连读“登峰计划”的首批攀援者,于欣然曾困于文献的迷雾:当同期同学已开始实验操作时,导师却要求于欣然深耕理论基础,从翻译英文文献到研读专业著作,每一步都充满未知。“看文献时每个单词都在提醒我需要去进步”,于欣然坦言那段“慢回报”的积累期曾让人焦虑,但正是这种夯实基础的过程,让于欣然逐渐领悟到科研的真谛——“多问多做”四字箴言。
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于欣然以药物增溶研究为起点,在反复试错中培养科研嗅觉。谈及科研品质,于欣然强调:“与其纠结对错,不如把试错成本转化为经验值。”这份坚持让于欣然荣获多项科研奖项,更让于欣然明白:科研不是速成赛道,而是需要“把犹豫质疑的时间用来行动”的持久战。如今选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深造,正是基于对生理学等交叉学科的热爱——“找准匹配自己优势的赛道,比盲目追随主流更重要”。
以岁月为笺,绘成长长卷
在川农的四年时光里,于欣然始终心怀“报得三春晖”的赤子情。班主任张伟老师如灯塔指引方向,符华林老师用“多问多做”的教诲点亮科研星火,舒刚老师在社会实践中倾囊相授,苗宇老师以朋友之姿护航成长。这些师长的身影,让于欣然参透“往哪儿走都是向前走”的人生哲理。
毕业在即,于欣然将带着“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继续远行。正如川农校训“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自强不息”的回响,这个从书信温情中走来的女孩,终将以“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胸怀,在更辽阔的天地间,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