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孔若凡,动物医学院动物医学专业2020级本科生。本科期间参与科研项目2项,辅修英语并取得了双学位,考取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证、英语四六级证书等多项技能证书,累计获得校级优秀学生、“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二等奖、校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校运会女子4×100m季军、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二等奖等近20项荣誉及表彰。现已考取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兽医学专硕。

学海泛舟,文体生辉
初入四川农业大学的孔若凡也曾被迷茫笼罩:大学生活应该怎么过?内向的性格让她选择用踏实学习的模式来填写未来计划表:大一通过四六级考试、大二大三考取各类证书、大四大五力争保研资格,成为她最初的“破局之道”。然而,真正让她蜕变成长的不二法门,是对英语的执着。从初中起,英语便是她的“自信之源”。大一英语课时得知可辅修英语后,她毫不犹豫地投入其中。面对辅修与专业课的双重压力,她拒绝死记硬背,转而摸索出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阅读《了不起的盖茨比》等英文原著积累词汇;每日背诵段落、坚持开口练习提升语感。若水涓流,点滴积累终汇成河,最终,她以优异的六级成绩和考研英语高分,印证了“语言是工具,更是桥梁”的真理。
赛场与书卷辉映,在专业与辅修的夹缝中,孔若凡还找到了另一片天地——运动。大二因科研与辅修压力陡增,她开始跑步、打羽毛球,在挥洒汗水的过程中释放焦虑。“打羽毛球时,烦恼仿佛被球拍击碎。”校运会上,她因临时起意站上了女子4×100米接力赛道,与经验丰富的队友并肩冲刺;考研冲刺期,她仍坚持夜跑五公里,耳机里循环播放励志歌曲,“跑完一场,疲惫清零”。她说:“运动与学习是共生关系,前者重塑心态,后者赋予方向。”凡心砺志,点滴坚持终成习惯,正是这种日复一日的自律,让孔若凡的意志如磐石般坚定。
志愿奉献,科研探索
“与特殊群体相处的经历,教会我倾听的力量。”大二时,孔若凡参与社区志愿活动,陪伴残障儿童制作水果拼盘。面对沉默的小女孩,她以商量拼盘设计为切入点,逐渐打开对方心扉。当孩子们举起作品与家长合影时,她第一次感受到“善意无需语言”。另一段组织老年人运动会的经历,则让她看到长者的活力与智慧。作为“象棋裁判”却对规则一窍不通的她,被老爷爷们幽默化解尴尬:“小姑娘,我们教你!”这些瞬间让她坚定:“公益不仅是付出,更是自我重塑。”
大一下学期,孔若凡主动叩响科研之门,加入了余树民老师的科研兴趣小组,这段实验室的经历让她受益匪浅,用她的话来说,成就了后来的自己。再后来的实验,从基础实验操作到独立完成巴氏杆菌分离鉴定,她在实验室度过了无数个与PCR、电泳为伴的日夜。采样至深夜、处理样品到凌晨,是常态;导师的鼓励、实验室师姐们的耐心指导,是支撑。“科研没有捷径,只有反复试错。”这段经历不仅为她的考研奠定基础,更让她领悟:“科学是严谨的,但探索的过程可以充满温度。”
志愿与科研,一个向外传递温暖,一个向内探索真理,看似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却交织成孔若凡独特的成长轨迹,让她在奉献与探索中不断蜕变。
考研磨砺,破茧成蝶
“中国农大的兽医学是A+学科,我想挑战更高的平台。”选择考研,源于孔若凡对专业的热爱与敬畏。备考初期,跨校专业课的高难度令她几近崩溃,在面对困难时她也在不断调整着自己的状态与策略:复习《兽医微生物学》时,她用思维导图串联逻辑;考前两周突发严重过敏,她就边输液边背单词,在崩溃与坚持的拉锯中完成最后一搏。若水涓流终穿石,三百日夜磨一剑,她说:“考研是场孤独的修行,但坚持到底的人,终会找到答案。”
未来,孔若凡以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的身份,继续追逐动物医学的理想。“无论是科研还是行业,我的目标始终如一:为人与动物健康事业贡献一份力。”
感恩川农,梦起沃土
“感谢川农赋予我成长的沃土。”谈起母校,孔若凡第一个想到的词便是“感谢”。川农是孔若凡梦开始的地方,她始终铭记着,是母校的实验室让她触摸到科研的脉搏,是导师余树民的悉心指导让她学会“用科研思维看世界”,是学院丰富的学术资源拓宽了她的视野。她更难忘实验室师姐手把手的教导……孔若凡感慨道:“那些深夜的忙碌,如今都成了我未来研究的底气。”临别之际,她想对学弟学妹说:“川农给了我们最好的起点,但未来的高度,取决于你愿意付出多少努力。”正如她始终相信的那句话:“一本好书总会有起承转合。”
流水涓涓不息地奔向远方,而孔若凡的故事,也正在续写更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