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校园新闻网特开设【劳动赞歌】专栏。让我们一同聆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后勤人的奋斗故事。
在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默默无闻的“绿色卫士”——绿化组组长杨小林。他用汗水浇灌初心,二十年默默坚守,以高度的责任感,守护着校园的每一寸绿意。无论是暴雨中逆行,还是烈日下坚守,又或是寒风中奔走,他永远冲锋在前,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三特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着新时代劳动者的动人篇章。
风雨中的“逆行者”,紧急时刻显身手
2024年夏季,连续的极端天气成为检验后勤保障的“试金石”。面对持续的高温和暴雨预警,校园内数次出现大树倒伏的情况,严重影响校园交通和安全。不管险情早晚,杨小林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理。9月9日的深夜,图书馆后方的一棵高大乔木被狂风吹倒,粗壮的枝干横亘在交通要道上,严重威胁师生出行安全。一接到险情通知,杨小林就像战士听到冲锋号,不顾一天工作的疲惫毫不犹豫冲出家门,骑上电瓶车冒着暴雨赶到老校区工棚拿上工具,迅速奔赴新校区现场。考虑到此时已是晚上11点过,出行条件也非常不好,他一个人迅速设置警示标志,手持电锯开始清理作业。尽管因大雨而视线模糊,电锯手柄也滑得握不住,他却像钉在战场上的战士。在昏暗的路灯下,他借助电瓶车的灯光,仔细切割枝干,费力搬运断木,汗水浸透了工作服。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连续奋战,终于在凌晨3点前完成了道路疏通。仅仅回家休息三个小时后,晨曦微露,他又准时出现在校园里,继续新一天的巡查维护工作。这种“险情就是命令”的责任担当和“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正是“川农大精神”在基层的生动写照。

清晨中的“巡逻兵”,认真排查除隐患
杨小林有个雷打不动的工作习惯—每日清晨6点,他的身影准时映在校园的晨雾中,他像一名“巡逻兵”一样,俯身检查每一片绿化带,仰头观察每一棵树木状况。他说:“早一点发现安全隐患,就能早一点解决问题,避免更大的隐患。”2024年9月4日清晨6点过,他巡查到新区食堂旁一棵银杏因白蚁严重啃食根系加上晚间大风,导致树木发生倒伏。该路段为学生进出食堂、上学的要道,为保障同学往来的通畅及安全,他立即联系组员并设置警戒线和准备工具,组员何军、王加强接到通知后及时响应,快速到岗,通过三人的默契配合与紧急处理,赶在学生就餐高峰期前恢复了道路畅通,杨小林这才松了一口气:“学生安全无小事,我们多一分警惕,同学们就多一分保障。”
团队中的“润滑剂”,热心助人有担当
杨小林所在的13人团队,肩负着校区日常草坪绿篱修剪、杂草枯枝清理、病虫害防治、绿植补种、施肥、浇水、冬季树木涂白、日常树木修枝及倒伏树木处理等。任务重、责任大,工作千头万绪,他总是充当团队中的“润滑剂”。当新老员工因修剪标准争执不下时,他总能以实操示范化解分歧;发现同事因器械分配产生摩擦,便主动调整作业顺序促成资源共享;遇到雨季突击任务人手紧缺,他连夜设计“网格化分工表”,将高空修枝与地面清理等各项工作无缝衔接。杨小林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配合协助其他部门解决问题。在学校大型活动筹备期间,他主动带领绿化组协助搬运物资、布置场地已成常态。在后勤部门因人手不足而急需支援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真正做到了“我是后勤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他的热心与担当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赞誉,都亲切地称他为“校园里的及时雨”。
二十年的坚守,甘于奉献,初心如磐。杨小林常说:“校园就是我的第二个家,师生的安全就是我的责任。”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脚踏实地的行动;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他的无私奉献和勇于担当,深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成为了后勤团队的一面旗帜。
杨小林的故事,是后勤一线员工的缩影,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汗水与坚持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正是有了像杨小林这样的“绿化守护者”,我们的校园才更加美丽、安全、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