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培高:从小麦到八月瓜的科研跨界者

2025-02-23 18:02:12作者:陈琛 张惠 审稿:侯永翠 唐城 来源:统战部 农学院 点击数:

  

【人物简介】罗培高,男,1977年生,九三学社社员,理学博士,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全国八月瓜产业发展带头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成都市最美科技工作者,成都市乡村振兴领军人才,雅安市杰出人才。曾挂职雅安市石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现任雅安市政协常委、雅安市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九三学社四川农业大学支社副主委,先后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让麦穗填满粮仓,让野果甜润生活。”从抗病小麦保卫粮食安全,到木本粮仓赋能中高山经济,罗培高的科研哲学在实验室与田垄间流淌。

这位被业界誉为“科研跨界者”的农学专家,以十五年光阴破译小麦抗病基因密码,又以十度春秋唤醒深山野果八月瓜的产业基因,在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的交响乐中谱写出激越篇章。

从林转农:小麦抗病基因的研究之路

1977年出生于重庆黔江的罗培高,自幼与土地结缘。1996年考入四川农业大学森林培育专业时,正值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凝练成型。在全国只有1/3留学归国率的背景下,川农大创下了85%的归国奇迹,学校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深深触动着这位农家学子。

“任正隆教授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批海外留学归来的博士,他的学识和视野值得我们年青一辈敬仰和学习。”于是在2000年硕士报考时,罗培高选择了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的任正隆教授课题组,并以全校第一的统考成绩进入了四川省植物遗传和育种省级重点实验室,踏上了小麦抗病基因的研究之路。

求学期间,罗培高非常刻苦,一旦遇到重要的实验进展,常常与课题组同伴们一起通宵跑电泳。2003年硕士毕业后,表现优异的罗培高顺利留校任教,但他没有放弃对学术的追求,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持续开展小麦功能基因挖掘和优质种质资源创制的深入研究。

寒来暑往十五载,罗培高从本地品种中发掘了多个抗性基因或数量位点,其中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41是我国学者发现并获得国际小麦新基因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的第一个抗条锈病新基因。团队后期利用这些基因资源培育的新品种为小麦生产做出了卓越贡献,其创新成果先后受到诺贝尔奖获得者Norman Ernest Borlaug、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Robert Alexander McIntosh,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许为钢等知名专家的高度赞赏。

“我们一定要谋大局、识大体、干大事。”从青涩学子到省级科技进步奖获得者,罗培高时刻铭记老一辈科学家对他的深刻影响,始终保持着“麦田守望者”的谦逊。正是这份朴素信念,支撑他带领团队育成多个抗病高产新品种,作为主研人员获得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主持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授权3项。

从小麦到八月瓜:跨界的契机与挑战

八月瓜,学名三叶木通,是一种多年生野生植物,富含多种游离氨基酸,因其细长绵软的果肉酷似香蕉,民间也称它为“野香蕉”。作为中国本土食药油赏同源的综合性植物资源,其被认为是未来“川果”大军中的新兴产业,扮演着推动“三农”发展的重要角色。

“研究小麦是为了让人吃饱,研究八月瓜是为了让人吃好。”谈及科研跨界的初心,罗培高感慨地说到。

人生的转折发生在2014年,当时罗培高正在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访学,记忆突然闪回故乡的青翠山野——少年时放牛途中,那串垂挂枝头、清甜沁脾的野生八月瓜,此刻竟在异国他乡的科研版图上叩响了灵感的门环。“林木育种技术远落后作物,若将小麦遗传学的火种引向这片荒原,或许会是一个新的突破。”

这个念头如野火般在他心中蔓延。彼时无人知晓,这位用十五年光阴在小麦抗病基因领域深耕,发现抗条锈病基因Yr41的农学家,即将在另一个赛道开启破冰之旅。而他的这一决定,不仅为八月瓜的产业化发展开辟了新道路,更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新的活力。

说干就干,罗培高立马通过网络和电话远程“遥控”自己的学生前往雅安、绵阳等地展开调研,对四川的野生八月瓜资源先行摸底。“我们发现,全省仅野生八月瓜资源就超过了3亿公斤。”这一摸底结果让罗培高感到振奋,也让他看到了八月瓜产业发展的先天基础。

机遇总是厚待执着者。2014年底归国后不久,罗培高又受学校党委和雅安市委组织部派遣,前往雅安市石棉县挂职,开启了长达近6年的科技副县长生涯。在对石棉县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进行调查时,他意外地发现石棉中高山地区野生八月瓜资源相当丰富。用老乡们的说法,八月瓜是一种很“贱”的植物,适应性强,耐瘠薄,耐旱、耐涝、耐寒、病虫害少,栽培容易,在浅山中山高山都能生长,而这也更加坚定了罗培高跨界研究八月瓜的信心和决心。

于是从2015年开始,罗培高顶着巨大的压力从小麦地里“半路出家”,尽管面临“不务正业”的外界质疑,在第一笔经费仅0.3万元的艰苦条件下,他也毅然带领团队开启了研究八月瓜的新征程。

为了弄清知识原始创新的客观需求和知识应用的现实场景,挂职期间,罗培高充分把握了他既是教授,又是科技副县长的双重角色,为有兴趣种植八月瓜的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在石棉中高山荒山和闲置林地进行仿野生试点栽植种植,建立起产业发展的“根据地”,并指导当地组建了首家八月瓜果实加工企业,真正把课堂放到了田间、把实验室移到了地里、把产业延伸到了山上,也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八月瓜县长”。

在此期间,罗培高跑遍了石棉县的地里林间,偶然认识了安顺乡共和村的放牛娃尤华忠,并把他视为寻找、采集八月瓜种质资源的好苗子,随后又以四川农业大学临聘人员的身份,把尤华忠聘用为崇州八月瓜链产协同创新基地的管理员,主要从事八月瓜的生产管理。

为了充分发挥尤华忠在大山里的实践技能,罗培高鼓励并指导其通过继续教育的渠道进行理论提升,经过6年努力,仅有高中学历的尤华忠顺利获得了本科文凭。目前他已回到自己家乡,带领村民持续开展八月瓜种植工作,并先后成立了四川瑞禧木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四川瑞锦木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的致富新路。至此他也成为了另一个“罗培高”,去挖掘和培养更多深耕八月瓜的“尤华忠”。

从0到1:突破性的科技创新成果

“这里有1447个野生八月瓜品种,共2000多份原生种质资源材料,每一株都是我们跑遍全国各地的山间地头找回来的。”在四川农业大学崇州基地的八月瓜研究中心,罗培高指着资源库里边的八月瓜自豪地说到。

当八月瓜的藤蔓还在西南群山中寂寂生长时,罗培高便已带着探针和测序仪叩开了这座天然基因库。尽管彼时云南、贵州等地已有专家在植物分类领域留下足迹,但对八月瓜基因组大小、染色体数目、生物习性等方面研究尚属科研盲区,关于八月瓜的产业化更是一张“未被点染的空白画卷”。

为从根本上推动八月瓜产业发展,罗培高以秉承科技创新、产业革新、乡村振兴和民族复兴为己任,从顶层设计上提出了全学科链深入、全价值链挖掘、全产业链创新、全适生区域辐射的“四全三链”模式,力图推动八月瓜产业向油用、药用、食用、观赏等多领域延伸。

摆在罗培高面前的第一关,便是对八月瓜开展基础研究。因为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一切只有从零开始。

2015年,建立了八月瓜研究中心,发现除了传统的种子育苗,扦插栽种的存活率和生长效率都大大提高,并且通过搭建藤架扩大植株冠幅,能够有效提升八月瓜产量。同年,他还提出了八月瓜仿野生种植模式。

2016年,指导专门从事八月瓜系列产品研发、加工和销售的雅安蜀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深加工产品矩阵覆盖冻干粉、果茶等20余品类,打通了“从实验室到货架”的最后一公里。

2017年,测定了八月瓜的营养成分与次生代谢物和种类及其含量,明确了八月瓜的遗传组成,启动了八月瓜全基因组测序及其分子育种工作。

2018年,牵头制订了《四川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八月瓜》,这是全国第一个关于八月瓜产品的食品安全标准,意味着四川最先拿到了八月瓜走向加工市场的“通行证”,推动其从“野果”升级为“惠农果”。

2024年,选育的“蜀森11号”“蜀森13号”“蜀森14号”三个八月瓜新品种获得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并通过了良种认定,八月瓜研究中心成功获批“四川省林业草原八月瓜工程技术中心”,标志着团队在八月瓜领域的科研水平和影响力迈上了新的台阶。

…………

十年来,罗培高带领团队在八月瓜生物学特性、遗传学基础以及营养物质代谢机理方面深入钻研,通过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了4669份种质资源)、基因组解析(世界首次完成八月瓜全基因组测序)、抗病品种选育(如“蜀森11号”等)逐步突破技术瓶颈,成功构建“药食油赏”八月瓜分子育种平台,为八月瓜的遗传改良奠定了坚实基础。建立的全国最大的八月瓜种质资源库,也成为了全国八月瓜研究者的“朝圣”之地。

此外,团队通过大量基础研究,发现八月瓜不仅口味清甜软糯,其果实富含多种胶原蛋白、维生素、矿物质,尤其是以芳香族氨基酸为主体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是常见水果的3-6倍,属于优质的食疗保健水果。

“野生八月瓜籽多肉少,可食用部分只占16-18%,而培育出的新品种已经突破30%。”目前团队已经培育出多个优质八月瓜品种,针对野生八月瓜易发的炭疽病、白粉病、霜霉病等,新品种在显著提高了其抗性,让八月瓜品质和商品性都得到了很大提升。现阶段正在全力攻坚培育无籽的三倍体八月瓜新品种,一旦实现无籽,其商品性和口感将实现质的飞跃。

“可以这样说,目前四川的八月瓜科研和产业发展,已经走在了全国乃至世界最前列。”2024年,在一场《三叶木通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育种及产业化开发》项目成果评审会上,由北京林业大学尹伟伦院士等评审专家组成的专家团,一致认定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染色体倍性确定、重要性状功能基因挖掘与代谢机制方面更是居国际领先地位。

迄今为止,罗培高承担了八月瓜有关的纵横向科研项目40余项,经费总计达1200余万元,获国家林草局授权植物新品种权4件,获批四川省林业草原八月瓜工程技术中心1个,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制定省级食品安全地方标准2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件,发表论文38篇。培育了企业达50余家,研发了20余款八月瓜深加工产品。10年时间带动四川省八月瓜种植面积从零开始,迅速发展至40万余亩,创新产值达15亿元,相关事迹得到了CCTV4《走遍中国》、CCTV7《科技苑》、《四川农村日报》《环球网》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一个物种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产业可以振兴一个民族。罗培高的跨界科研之路,不仅填补了八月瓜基础研究的空白,更通过产业实践为农业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面对新时代的发展机遇,他也下定决心将继续围绕“农”字做文章,立足特色,发挥优势,推动八月瓜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天府森林粮库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更多力量。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学校召开党委中心组(扩大)暨中层领导干部会
    学校召开党委中
  • 学校召开2024年度校级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4年
  • 学校2024年度党委常委班子民主生活会召开
    学校2024年度党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