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马奇英教授受邀做客环境学院“两山大讲堂”,做了题为“砷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超富集植物蜈蚣草的故事”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学院党委书记黄成毅主持,学院副院长杨刚、王莉淋副教授以及300余名师生参加此次报告会。
马奇英教授以蜈蚣草这一神奇的超富集植物为核心,通过“‘3E’框架——探索(Exploration)、阐释(Explanation)、应用(Exploitation)”的独特视角,生动描绘了一条从蜈蚣草的发现、机理研究到实际应用的完整科研轨迹。她深入浅出介绍了蜈蚣草如何活化土壤中的砷元素、高效吸收砷,并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机制实现砷的还原、转运和储存,同时分享了关于蜈蚣草富集砷的最新研究成果。
报告内容既专业又富有启发性,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反响。分享结束后,现场师生结合报告内容及个人科研遇到的困惑,踊跃提问请教。马教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并对川农学子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表示赞赏。
“两山大讲堂”是环境学院党委开展的“扬帆逐梦”本科生学术养成系列活动之一,旨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论为指导,构建以“两山”大讲堂、“绿创未来”、实验室“学术启蒙”之旅、专业技能提升计划、专业竞赛与环保志愿公益实践相结合的系列活动。该活动聚焦学科专业前沿,依托校内外一流专家,助力学生厚植绿色发展理念,强化学科专业认同、提升专业技能、学术能力与实践能力,以有效配合和促进学院的一流学科专业发展和学风建设工作。
主讲人简介:
马奇英,教授,国际著名环境土壤化学专家,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讲席教授,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美国土壤学会会士,美国农学学会会士;毕业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曾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终身教授;现任Soil & Environmental Health主编。长期从事土壤重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与环境修复领域研究,2001年首次在Nature报道了世界上第一种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推动了国内外土壤砷污染植物修复的研究与应用。在Nature、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470余篇,据Web of Science,总引3.18万,H指数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