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技学院近期拟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2024-2028年)》,紧跟学校人才工作步伐,先后制定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育工作实施办法》《科研团队管理办法》等人才工作文件,大力实施“三全”人才工程计划,着力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持续推进学科、人才、团队、科研协同发展。
实施人才引进“全员行动”计划壮大创新发展后备军
学院以“德才兼备、精准设岗、灵活引才”为人才引进工作思路,深入调研畜牧学、水产两个一级学科和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两个国家级一流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发展情况,用好用活学校及上级关于高层次人才引进支持政策,把对岗位招聘的“虚位以待”变为“按图索骥”,重点引进高端人才和海外优秀博士、博士后。积极整合各类优势资源,构建学术圈、校友圈、学生圈“三圈”引才模式,组建院士(一流)团队联络工作组,设立海外人才工作站,建立优秀人才库,主动与人才对接。积极发挥创新平台的人才磁吸作用,以猪禽种业全国重点实验室、畜禽生物组学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为载体,组建相关科研团队并签署工作协议和任务指标,加强兼职和流动科研人员队伍建设。坚持“送出去、引进来”双轮驱动,依托国家级省部级引才项目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四川乡村现代化畜牧业振兴计划”“畜禽绿色健康养殖”“四川乡村现代草牧业振兴计划”等留学人才培养专项资助,与国外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建研究平台,分层次、有步骤地引进国(境)外高端人才。近三年,学院引进拔尖人才1人,学术骨干6人,特聘研究员3人,博士后进站15人,人才精准引进颇有成效。
实施人才引擎“全面激活”计划强大创新发展生力军
学院以“思想引领、以人为本、育用结合”的人才培育工作思路,抓牢新进教师“五年学术黄金期”培养,为青年教师配备教学科研“双导师”,建立引进人才结对帮扶和院领导一对一联系人才工作机制,帮助其融入教学科研团队,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青年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开通青年教师立项绿色通道,鼓励团队在各类教学科研及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中,强化青年人才参与度。举办“智汇动科﹒才创未来”青年学者论坛、学科交叉融合学术沙龙等学术活动,办好家门口学术盛宴,增加学院教师曝光度,提升学院学术影响力。加强校地校企产学研融合平台建设,通过与铁骑力士集团联合实施产教融合创新示范项目,与三台县合作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等,积极引导青年人才走进一线、走进企业,开拓行业专业视野,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近三年,学院青年教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农业农村部神农青年英才、四川省“天府青城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各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3人,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项目4人;青年教师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4项,1名博士后入选2023年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实现学校国家“博新计划”零的突破;以青年教师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Genome Research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432篇,其中中科院分区TOP期刊195篇,影响因子10分以上9篇。青年教师作为国家科技特派团成员、“三区”人才、科技下乡万里行、驻村干部等参与乡村全面振兴工作100余人次。
实施团队培优“全程联动”计划打造创新发展主力军
学院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本着“凝练方向、突出优势、分级培优”的社会服务工作思路,以“学院抓团队建设,团队培育优秀人才”的全程联动方式,深入推进“院级—校级—省部级—国家级”四级创新团队和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学院按照“学术带头人+核心骨干+青年人才”为主体的建设模式,整合资源、凝练方向,布局形成了13个院级创新团队,实现人岗匹配,人与团队匹配。成立了创新团队建设发展委员会,负责团队年度建设绩效考核和年度建设方案审核,切实强化学院对各科研团队研究工作和建设发展的指导作用。把培养和造就一批年富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科研人才作为团队建设和考核的第一指标,对年度考核优秀和发展进步大的团队给予奖励和资源倾斜。近三年,学院畜牧学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获省级创新团队项目2个;新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岗位专家10人;入选学科建设双支计划42人,入选专业建设支持计划9人。获“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农业丰收奖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未来五年,学院将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切实抓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等四大关键环节,着力构建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优化、业务精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构建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