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小麦研究所成立40周年,纪念我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植物学家、小麦族生物系统学奠基人,小麦研究所首任所长颜济教授,5月12日上午,由小麦研究所、小麦遗传育种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作物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小麦族生物系统学”学术报告会在成都校区1-309会议室举行。西昌学院党委书记彭正松教授、四川省农科院正厅级调研员黄钢研究员、美国戴维斯加州大学罗明诚教授、我校草业科技学院张新全教授、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陈庆富教授等与小麦研究所和学校作物学科师生110余人聆听报告会。报告会由副校长王际睿教授主持。
报告会上,复旦大学卢宝荣教授以“研究的艺术——自然科学探索之道”为题,美国南达科他州立大学颜暘教授以“寻找功能基因的路径”为题,加拿大圣玛丽大学孙根楼教授以“Untangling the puzzles in Triticeae, dedicated to professor Yen(解开小麦族的谜团——献给颜济教授)”为题,四川省农科院副院长杨武云研究员以“利用人工合成小麦基因资源实现产量突破的育种实践”为题,我校小麦研究所周永红教授以“传统偃麦草属的分类”为题,我校副校长刘登才教授以“从原始种质到品种”为题,结合各自研究领域为与会师生带来了一场思维碰撞与学术交流的盛宴。
报告现场气氛热烈,师生们对业界顶尖学者精深的学术造诣和精彩的学术报告报以热烈掌声。此次报告会进一步拓宽了青年科研工作者和青年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了科研思维,为未来的科研工作和学习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
据悉,颜济教授花费近20年主编出版的《小麦族生物系统学》专著,总结了自1753年以来全世界有关小麦族系统学研究的专著系列,订正了Áskell Löve创立的以染色体组为基础的小麦族系统,是当今全世界唯一的全面总结小麦族生物系统学研究成果的专著。
另悉,5月10日下午,应小麦研究所、学生处、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邀请,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希德书院院长卢宝荣教授做客“薪火相传 智汇川农”校友大讲堂,在第七教学楼7-1309作了题为《论文写作精要-如何提炼与展示科研所获数据》的专题讲座,小麦研究所近百名师生聆听报告会。小麦研究所副所长江千涛教授主持报告会。
报告人简介:
卢宝荣,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希德书院院长。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国家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颜济教授首届硕士研究生。多年来从事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的进化生物学、种群遗传学和保护遗传学研究。近年来 主要研究基因多样性和转基因漂移对生态环境和进化的影响。开设《生物安全导论》《科学研究方法和科技论文写作》《艺术、科学研究与创新思维》等课程。迄今已独著英文专著1部,参编英文专著10余部,中文专著5部,发表论文300余篇/部,被SCI期刊收录160余篇,论文被引用10000余次,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10余项。
颜暘,美国南达科达州立大学生物学与微生物学名誉退休教授(Professor Emeritus), 美国新传统农业公司首席科学家。1989年获美国密苏里大学农学博士学位。1990年度西尔斯-朗伍德遗传学奖获得者。国际农业荣誉协会(Gamma Sigma Delta)会员。曾在美国联邦能源部-密执安州立大学植物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核糖核酸的稳定性。曾任美国德拉瓦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和杜克大学生物系访问教授。曾任北美华人土壤及作物科学工作者协会秘书兼司库、副主席及主席。曾任美国农学会少数族裔委员会委员。曾任美国作物学会教学奖评委会评委。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籍评委。主持植物细胞分裂同步化研究、植物与真菌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植物多年生性的分子机理研究和植物基因编辑方法研究等课题。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64篇论文及多篇专著章节,被引用了2763次,H-index 26。
孙根楼,加拿大圣玛莉大学终身教授。1994年在四川农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87-1995年在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1995年-2000年先后在以色列海法大学进化研究所、瑞典农业科技大学作物科学系、加拿大奎尔夫大学植物农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至今在加拿大圣玛莉大学生物系工作,现为教授和终身教授。2007年获日本科学学术振兴会访问教授基金赞助在日本国立农业生物科学研究所植物基因组研究室任访问教授。2009年至2014年为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者”讲座教授。长期以来从事植物分子遗传和小麦族植物的系统进化研究,主持完成了多项国际合作、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定位和克隆了一些大豆,玉米,油菜和小麦的基因。发掘出一批与大豆抗病虫和品质关系密切的分子标记位点和主效QTL。现为PLoS One, Divers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and Soil Science和作物学报编委,中国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际评审专家。
杨武云,四川省农科院副院长。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副主委。师从国际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颜济教授和杨俊良教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01-2003年复旦大学博士后。先后主持国家、省重大课题共2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主持育成川麦42、川麦104等突破性小麦品种;作为首席专家负责建成四川省种质资源 中心库。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荣获庄巧生小麦研 究贡献奖、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天府杰出科学家和神农英才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周永红,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新世纪首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第七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教育部和四川省骨干青年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四川省教学名师获得者,四川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1983年至今,一直从事植物学和普通生物学的教学和小麦族物种生物系统学、细胞遗传学、资源利用与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等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2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主研选育小麦新品种1个。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80余篇)。主编或副主编著作或教材6部。
刘登才,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入选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天府创新领军人才、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一直围绕小麦族种质资源进行研究。近年来,聚焦于解决小麦外源优良基因有效利用的难题,围绕远缘杂交和异源多倍化过程进行研究,为远缘杂交的遗传育种设计提供新知识、新方案,培育新品种。已在国内外刊物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20篇。主研或主持选育小麦新品种17个。主研或主持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三等奖5项。指导毕业研究生48名,指导的1篇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