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挖井人,要让青年学子走进乡村,深入基层,成为乡村发展主力军。”2023年暑假,我校千余名学子成功报名参与“逐梦扬帆计划”、“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深入社区开展实践,以上好“一堂最大的专业教育实践课”和“一堂最大的国情社情思政课”为目标,走出校园、走进企业、走入基层、走上抗灾一线,在基层实践之旅中“唱主角”。
闻汛而动,构筑坚实“青春”堤坝
“姑娘,谢谢你还挂念着我们,拿些果子路上吃!”村里的爷爷奶奶们亲切地招呼着陈星鑫。在接到暴雨预警后,来自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的陈星鑫跟随三台县建中镇政府人员第一时间前往各个村社组织相关工作,及时广播告知防洪信息,对住在土胚房里的村民一户一户上门排查隐患,并向村民详细讲述相关应对措施。争分夺秒,句句关切,只为确保在暴雨来临时做到零恐慌、零隐患、零伤亡。
7月27日,古蔺县遭遇极端强降雨,大片区域被洪水淹没,多处路段被毁,交通瘫痪,临河居民损失严重。见到家乡有难,人文学院胡瑗缘与园艺学院朱爱窗毅然加入抗灾志愿者行列。
胡瑗缘在消防大队里清扫场地积水和被洪水淤泥堆积的消防器械与衣物……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几乎没有休息过,午餐时匆匆吃完便放下碗筷投身工作,尽管都是“体力活”,但她表示一切辛苦都值得:“力所能及地为抗灾奉献一份力量让我感到非常自豪”。

图为人文学院胡瑗缘清洗消防器械
脱下渗进泥水的雨靴,双脚已被积水泡得浮肿、发白、起泡,衣服上处处是泥点,汗水混着泥水沿着脸庞滴落……尽管如此,朱爱窗却从未抱怨。1米多高的淤泥,她与其他志愿者用铲子和推车一点一点地装进运输车;1万多份餐饭,她与工作人员一起洗菜、备菜、分装、运输;积满淤泥的车库,她和同伴用水管冲,用扫帚扫;一片狼藉的渔具商铺仓库里,她和商铺老板一起清洗渔具,减少损失;临河冲垮的房屋,她与居民一起搬运各类家具,清点家当……
朱爱窗还分享了不少打动她的小瞬间:工作时在灰尘弥漫的街头与同伴打招呼、一大批小学生也参与到送餐志愿、嬢嬢们从自家带工具集中做饭……“洪水无情但人有情,来自四面八方的关心让我们感到温暖,我们古蔺人民的团结精神也让我感动!”

图为园艺学院朱爱窗及当地抗洪志愿者合照
听看学干,体验多样“上岗”生活
土木工程学院的马骏通过“逐梦扬帆”计划来到都江堰应急管理局实习。在实习期间,他内修文笔,共计撰写工作汇报、会议简报等公文10余篇;外查设备,跟随领导走访、检查各地方应急避难场所的设施情况并做好记录。短短一个月,马骏对“人民公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图为土木工程学院马骏在工作例会上做记录
“各位学员,我们可以看到碑上有七位川军烈士穿着草鞋,衣衫破旧,扎着绑腿,手握步枪,怒目圆睁……”法学院林子豪前往雨城区青年志愿者协会星图分队进行实习,作为雅安烈士陵园的“小小宣讲员”传播着“红色好声音”。日常值班中他认真负责地记录整理各类信息文件,同时以饱满的热情、专业的讲解、周到的服务为来访游客提供高质量的陈设讲解服务。此外,他还参与了“点点星火 汇智启明”公益夏令营,为小朋友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用红色教育滋润童心。

图为法学院林子豪正在烈士陵园为小朋友进行讲解
模具清理束紧,紧贴浇口灌浆、补浆,风干脱模,刀片切去余料……艺术与传媒学院李铭宇灌盘的手艺逐渐熟练起来。暑假期间,他前往景德镇市浮梁县四象工坊实习,探寻起陶艺百态,领略着瓷品铮铮,协助工作人员塑壶柄、灌盘、除灰,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在大量陶瓷产品上进行绘画创作,观摩学习修坯、拉坯、接坯、施釉等技艺,感受制窑师傅专精一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切实体验到了物像与视觉信息传递的密切关系,也了解到许多极具参考价值却少有人问津的文化元素,于我个人而言这是一场意义非凡的素材积攒与专业学习之旅。”

图为艺术与传媒学院李铭宇绘画作品
实践调研,助力乡村“大步”发展
“谈起安仁文化,他们眼睛都在发光!”体育学院曾思扬及其团队前往大邑县安仁古镇,对有“安仁活字典”之称的建川博物馆吴副馆长、坚持讲好“安仁故事”的潘崇军老师等多位优秀“文化守护人”进行深刻访谈,了解他们传承与发扬文化的故事,通过实地走访感受大邑的风土人情与绝美景观,撰写2篇文章在当地官方公众号推出,为大邑文旅发展注入“青”动力。同时曾思扬及其团队还还深入乡村扎扎实实做起调查,把村民生产生活、住房及乡村建设情况摸清,找准村民难题,为当地政府制定因地制宜的规划、政策提供了充实依据。

图为体育学院曾思扬及同伴与建川博物馆副馆长吴宏远进行访谈
夏天的味道在仙阁村正浓,伴着淡淡的柑橘花香味,商旅学院的杨熙儿在蒲江县朝阳湖镇仙阁村进行调研考察。“仙阁村自然环境优越,旅游资源丰富,但资金短缺、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成了村镇发展的‘拦路虎’。”分析当地发展现状及优劣势,杨熙儿及其团队给出了“招商引资+引进技术人才”等针对性对策建议,为当地发展带来新思路、新见解。

图为商旅学院杨熙儿及其团队了解学习仙阁村规划图
走街串巷,动之以理,艺术与传媒学院的“稻乡听禾”团队米锅村实践分队来到蒲江县米锅村,为当地村民科普绿色乡村、绿色出行、绿色建筑、节约型乡村的知识;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团队与当地政府官员交流想法,引导帮助当地村民建立废旧回收循环体系。队长吴明芳表示,“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乡村文化建设可以使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把绿水青山维护下来。我们大学生应成为乡村振兴的‘新鲜血液’。”

图为“稻乡听禾”团队米锅村实践分队与当地村镇官员交流想法
从基层一线到抗灾一线,总能看到川农学子挥洒青春热血的身影;从“自找苦吃”到“苦中作乐”,川农学子总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践行出真知。接下来,校团委还将继续聚焦“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实践育人,持续引导青年学子“知乡、爱乡、返乡”,积极号召青年学子投身基层实践,用川农学子的“小行动”展现“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