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可孟:恰同学少年 怀赤忱之心

2023-07-15 09:46:29作者:于可孟 邓克莉 审稿:赵中国 来源:土木工程学院 点击数:

  

人物简介:于可孟,中共党员,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19级2班学生,2021-2022学年度优秀学生标兵,推免成绩位列同年级同专业第一。主持或参与三项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一篇,第一发明人授权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曾获国家奖学金、省级优秀大学毕业生、四川省综合素质A级证书、挑战杯省级三等奖、校级优秀学生等奖项荣誉。现已推免至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生命中出现了最美好的东西,是因为做了原本不敢做的事”。这是于可孟为自己人生赋予的意义。也正因此,她在本科期间通过不懈努力,成功开启新的可能,逐步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目标与情怀烙印于心 力求全面进取

大一的于可孟也曾陷入茫然之中,刚脱离高考前拼搏的斗志,如失重般的心情让她不知何往。然而,在那个迷惘的9月,她决心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轨迹,迎接未来的挑战。

一次偶然的课堂经历改变了于可孟,梦想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在一堂专业课上,老师讲述了一个专业概念:Civil engineering(土木工程)的解释,civil的意思是Connected with the people who live in a country,土木工程关系到国计民生,与一个国家的人民息息相关。从此时起,她便被土木工程广博且厚重的魅力深深吸引,心中埋下一颗要成为有社会价值的卓越工程师的种子。她将目标与情怀烙印于心,追寻使命的光芒,力求全面进取。大一到大三,必修和综测成绩大幅提升。学年必修成绩、综测成绩位列同专业493人前1%,推免成绩专业第一。获国家奖学金、挑战杯省级三等奖、综A证书等30余项荣誉奖项。

于可孟没有止步于土木工程的课本知识,积极投身实践当中。在老师指导下,她开始尝试进行科研探索,模拟柱状节理岩体,与团队成员制做了113件树脂模块,第一次学会并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大二时,作为第二负责人参与省级大创,形成一篇SCI1区在投论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一项实用新型专利。

进行一段时间的科研体验后,她逐步发现自己对结构抗震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她聚焦这一方向,肯于钻研、勤于请教,在形成知识构架后,发表了结构抗震的SCI综述论文。大三学年,她以高度热忱投身到一项抗震科研课题中,带领团队前往桃坪羌寨,搜集当地数据并形成数据库,确定了虚拟建筑参数,并利用Revit、BIMFILM软件建立了具有藏羌民族特色的石木结构模型。她表示,四年间尽管她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重启,但这些并没有动摇她对实现梦想的决心。

“感谢川农为学子提供了广阔舞台,让我得以在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间自由徜徉。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促使我成为了爱我所爱的行动者。”大学期间,她曾参与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并多次参演大型校级演出,在学院“颂歌献给党”庆祝建党100周年歌咏比赛中担任领唱,也曾多次参加歌唱型比赛,并荣获校园十佳歌手。她亦热爱文学、导演短剧、制作海报以及摄影,将兴趣化作学习的动力,在学校组织的比赛中自我检验,同时,获得了纸画作品征集活动校级二等奖、防诈骗主题大赛短视频类校级二等奖等荣誉奖项。

怀赤忱之心 不负青春之时光

于可孟曾在“庆祝建党百年华诞”党史学习实践活动中,带领团队专访长征书院院长、抗战老兵,走访渣滓洞、革命烈士纪念馆,撰写万余字的调研报告,作品最终获挑战杯省级三等奖。“榜样的力量激励我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是长征书院院长以及每一位历时光辉记忆中熠熠闪烁的党员同志们传递给于可孟的精神力量。

她将这份精神力量落于实践,积极参与校内志愿者活动,荣获优秀志愿者称号。参与都江堰校区壹街区志愿文艺表演,参与假期社区志愿者活动,为空巢老人送温暖。她表示,尽管做的是服务同学社区居民的小事,但让她真切感受到“被需要是一种幸福”。

这份责任感与幸福感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减,反而只增不减,并被于可孟带入学生工作之中。担任学习委员期间,她曾主笔撰写近20份重点课程文档分享至班群、专业课群,带动小班参与科创项目,参与率达1/3;专业本届推免15人中,于可孟所在小班占6席。同时,于可孟在担任学生党支部副书记、青年先锋队监察部部长期间,协助支部书记发展党员、预备党员40名,组织安排学院分党校2期,发展对象培训班2期,“红色研学”参与度达100%,服务于2届毕业生的党员统计工作。

“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雄厚底气。自我警醒、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这是于可孟一路走来,勇敢拼搏的底气。争取推免期间,她虽也曾因学院没有保送至清华大学攻读硕士的先例而自我设限,但她直面问题,用行动迎接挑战,制定数学、英语、专业课复习模块,研读数理4本书籍,总结复习手册。以托福考核形式锻炼英语听说能力,巩固三大力学。自修清华大学流体力学教材、同济大学建筑结构抗震教材。金秋十月,她终于圆梦清华大学。

川农,承载着于可孟的四年时光。她表示,自己将谨记校训,传承“川农大精神”,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努力做一名卓越的工程师。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极寒高温都不怕!理学院团队研发新型有机凝胶,攻克极端环境材料失效难题
    极寒高温都不怕
  • 第四十三届校运会开幕
    第四十三届校运
  • 我校科研人员揭示调控玉米干旱应答和籽粒发育新机制
    我校科研人员揭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