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中国农大孙传清教授来校分享水稻驯化研究与人才培养经验

2023-05-17 17:29:53作者:曾皆瑞 冯丽华 贺闽/文 王媚/图 审稿:戢俊臣 来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水稻研究所 点击数:

  

5月17日,中国农业大学孙传清教授应邀到访我校,在1教309报告厅做了题为“水稻驯化研究与人才培养经验”的精彩报告。来自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稻研究所、农学院等多个单位的师生聆听了报告会,会场座无虚席。会议由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学伟教授主持。

孙传清教授从“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如何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结合?”两个问题展开报告。孙教授以水稻籽粒的考古发现为引,为我们科普了普通野生稻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转变为亚洲野生稻的过程。介绍了水稻驯化过程中重要事件即由匍匐生长转变为直立生长、由容易落粒转变为不易落粒、由散穗转变为紧穗、长芒变为短芒或无芒、穗粒数少变为穗粒数多。分享了其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野生稻渗入系的构建以及水稻株型调控基因RPADTAC1TIG1等的重要研究发现。提出适宜栽培、产量提高、容易收获是水稻驯化成功的主要评判标准。最后,孙教授总结了他从业以来关于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心得体会。他认为我们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稳定方向,明确目标,建好平台,打好基础,坚定信念,不畏艰难方能选育出良好的水稻,培育出优秀的人才。

孙传清教授


报告人简介:


孙传清,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Crop Journal》杂志编委、《作物学报》杂志副主编。先后在湖南农学院和北京农业大学获学士、硕士学位,1996年在中国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水稻驯化机理研究,揭示了水稻驯化过程中,株型、穗型、落粒性、芒性等性状改变及产量提高的分子机理,以通讯作者在Nat GenetGenome ResNat CommunPlant CellMol PlantPlant J等重要杂志上发表SCI论文40多篇。主持的“水稻驯化的分子机理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指导的博士生中,2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3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3人入选国家青年千人。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大学科技园二期暨学生宿舍建设项目开工
    大学科技园二期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