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何强,经济学院2021级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博士毕业生,师从漆雁斌教授。在博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CSSCI/SCI/CSCD收录6篇,其中中科院TOP 1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为10.753,累计影响因子为30.581。在博期间,作为主研人参与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6项国家级或地方单位委托项目。其中,牵头完成了4项研究报告的撰写。在博期间,获得博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二等奖一次、一等奖一次,2022年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评校级优秀研究生。

研途新起点,砥砺新征程
2021年7月暑假期间,何强作为一名准博士生从“山城夜色”走进了“蓉城烟火”。刚攻读博士时,何强就遇到了一系列挫折。由于在硕士期间的专业为应用经济学,其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与目前所学专业存在差异,在面对该领域论文写作、报告撰写时,他感受到了压力。那段时间,何强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自习室研读本专业的相关文献,推演本专业的经济学理论和微观计量模型,通过一遍遍的梳理,一遍遍的研读,他最终在当年年末发表了人生第一篇SCI论文。
进入到导师所在的“区域经济与绿色发展研究”团队,团队老师要求每位同学做研究要“脚踏实地”,要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现象相结合。在团队的统一安排下,何强前往四川多地进行调研,走访调研基层政府、农户上百户,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和地方单位委托项目,参与了项目招标、申报、项目实施、项目结项的全过程。通过调研中发现的实际问题,何强在导师以及团队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第一篇论文的撰写。
变的是地点,不变的是初心
而当被问及读博的一些感悟时,他说“不管昨天怎么样,努力去认真过好今天就行”。同时,由于科研学习的过程大部分是枯燥和乏味的,而如何将枯燥乏味转变为形象生动有趣则成了关键,而这个关键就是兴趣。在科研过程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无疑是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在这样的信念下,何强逐渐适应了博士生活,虽有坎坷,但他坚信终会坦途。谈到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何强更愿意视之为一种“压力”:“今后,我会坚守初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科研上都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和更加饱满的热情,在科研领域不断前行”。
这是何强在川农大学习的第2年,他感受最深的便是“川农大精神”探索真理的激情、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勇攀高峰的精神。身为新时代的川农人生逢其时,更有责任和义务在“三农”研究领域突破创新、探索前沿,未来他将带着这份使命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