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川农大117年的校史长河中,有许多先贤前辈留下了大量的书信、日记和诗词作品等珍贵手稿,生动地反映了他们的人生感悟、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是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回顾学校创业奋斗的光辉历史和解读“川农大精神”的宝贵史料。为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视察时提出的“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的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大关于“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重要表述精神,特推出“川农大手稿遗珠”系列连载专栏,以飨广大师生校友。
手稿原图:

手稿原文转录:
这是利用已经使用过的表格纸的反面订成的讲义,他(杨允奎)翻开了第一页念给我们听:“在这抗战时期,我们没有经费,也没有像样的仪器,但我们有一个脑子,有一双手,这就是我们无上的财产,也就是我们精密的武器,只要我们能尽量的利用,(便能)为任何新式工具所不及。古代的人们,他们并没有像现在那样的设备,但他们已经传给我们不少的东西,我们为什么非要有完全的设备不可呢?中国的科学,尚在洪荒时代,有多少问题待我们去解决,但并不一定要有新式的工具,以为非新式工具就无办法者,实在是不负责任的借口!有许多从外国留学回来的人,他们忘记了他们是中国人,一见到国内大学的设备就怨天尤人,就束手无策。他们只会欣羡外国人,只会利用现成的东西,这有什么意义呢?不能把握现实去努力,结果必至一事无成。事业之成功,绝不是这一类人。”
手稿解读:
该份手稿系1964年6月22日晚,时任四川农学院院长的杨允奎教授接见学生会代表时的讲话记录。具体记录人没有考证出来,但是其中记录的杨开渠先生的一些历史瞬间却值得回顾。
杨允奎(1902-1970),字星曙,四川安岳人,农业教育家和作物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配制玉米杂交种的开拓者。杨允奎于1921年,考入清华学堂留美预备部(今清华大学)。1933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于同年回国。1935年,受任鸿隽之聘任国立四川大学农艺系教授。1955年,任四川省农业厅厅长兼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院长。1962年,原四川农学院院长杨开渠教授病逝后,杨允奎继任为四川农学院(现四川农业大学)院长。杨允奎一生从事高等教育和农业科研工作,对玉米遗传育种有精深的研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杨允奎教授曾与杨开渠教授(四川农学院首任院长)于抗战时期共同合作,促成四川粮食增产以支持四川作为抗战大后方的粮食安全和对外的军粮输出,做出了以农业科技支援抗战胜利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手稿中记录的杨允奎拿出的那本由“利用已经使用过的表格纸的反面订成的讲义”应该正是形成于他对抗战时期科研的思考。通过手稿中关于杨允奎所说的话不难看出,抗战时期没有经费和设备,但他却视“一个脑子、一双手”为“无上的财产”,认为只要充分利用便可克服一切困难,胜过一切先进的设备,并以古人的科研成就来自励,要勇于面对当前中国科研的“洪荒时代”。同时,他严厉地批驳了那种留学归国后却对祖国落后条件百般挑剔的“洋奴”学者,认为“他们忘记了他们是中国人”,指出他们的观念是“不负责任的借口”,并论断“事业之成功,绝不是这一类人。”
1964年,在杨开渠教授病逝后,由杨允奎教授带领的川农大,正值迁雅建院的第八个年头,面对着办学经费短缺、设备简陋、师资匮乏等各种艰苦条件。杨允奎教授对学生所讲的这番话,正是意在以抗战时期自己亲身经历和亲自感悟的艰苦年代的自力更生和敢于奋斗的精神来鼓舞学生在农业科研领域中去艰苦奋斗。而就是在这一年的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是当年的科研人员用打算盘的方式克服艰苦条件所取得的伟大成功,而也正是在这一迁雅建院的困难时代,之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川农大的“冈D型杂交水稻”和“繁6繁7”育种也正在此时积极地探索和推进着。
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的科研事业依旧面临着诸多“卡脖子”问题,我们依旧需要弘扬伟大斗争精神,捧读这份手稿,聆听“川农大精神”奠基人的谆谆教诲,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