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师为我们带来竹编手包和耳饰等作品,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实需求的结合,更让我感受到要深刻体会到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1月27日,由校团委主办,学生社团管理与服务中心承办的第五届传统文化艺术节传统手工艺品竹编体验小课堂在成、雅两校区开展。本次活动邀请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传承人杨隆梅老师团队,为同学们带来竹编的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杨隆梅老师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的专题分享
“‘竹子百斤,抽丝八两’的说法一点都不夸张,精挑百斤两年竹龄慈竹,经去皮、剖片、刮平、分层、劈丝(片)等24道工序,才能完成竹编前的准备工作。”杨老师在专题分享中说到。她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竹编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要在繁复的手工中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将传统文化与现实需求相结合,用非遗这张名片扩大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伴随着老师讲解,同学们分组进行福字、竹扇、五福铃和六角星的制作。同学们在制作中跟随老师的指点,用传统挑一压一编织法,将竹条交错编织排布,数百次的重复动作和转换成型极大的考验着同学们。看到制作五福铃的同学在为怎样衔接而苦恼时,老师边说边亲自示范:“在接入新的竹丝过程中,左手握紧,右手将新竹丝压实在上一根竹丝后面,在缠绕穿插中逐步将竹丝拨紧。”在老师指导下,一个个小巧玲珑、造型美观的竹编工艺品在同学们手中逐一成型。
“我们要深刻体悟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努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一个小小的五福铃,看起来简单,却每一步都要严谨细致,融合了千年中华文明的智慧。”参与活动的同学纷纷谈到自己的活动感受。

五福铃成品

幸运六角星制作

竹福字成品

竹扇成品
据悉,本届传统文化艺术节通过打造近距离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