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点亮四川,传承革命火炬

2022-02-18 23:14:20作者:刘珏麟、陈超 审稿:黄锎靓 来源:​机电学院 点击数:

  

为了追寻先辈足迹,肩负起青年责任,不忘初心,铭记镌刻在革命先烈事迹中的精神印记,机电学院与西南科技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七所高校同学建立“红色团团实践队”,前往省内18个市州的20余个伟人故居、革命遗迹、历史博物馆等处,零距离触碰红色文化与精神,感受红色故事,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与共青团团百年历史沿革。

在寒假中探寻红色足迹

一块印有“四川农业大学”和“红色点亮四川”的手牌在寒假期间走遍了四川,它正是红色团团实践团队用来传递红色文化精神的“火炬”,也记录着团队的访问足迹。

忆旧苦、奠英雄、赞今朝。自1月25日起,红色团团实践队员顾宇航、邹鑫(四川轻化工大学)、徐佳燕(西南科技大学)前往了第一个访问地点“宜宾市南溪区朱德旧居”,先后参观了朱德在南溪时的居住地、指挥部,沉浸了朱德在川南剿匪的感人事迹;夏伟、石俊玲前往巴中巴山游击队纪念馆,感受了红军在艰苦环境中艰难斗争的英雄气概;高任杰在成都烈士陵园为英雄们送去鲜花;朱毅、胥明洋(西华师范大学)前往了遂宁市旷继勋公园,参观了空军赠送的我国自主研制战斗机及其模型,看见正在强盛的祖国而热潮澎湃...截至目前,团队成员罗玲、杨未平、苏潼等其余实践队员还分别前往了广安市邓小平故里、宜宾市筠连县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德阳市黄继光纪念馆等多个市州的学习和传承红色文化和精神。据统计,团队走过的市州覆盖了全省85.7%的区域,将走过的“红色记忆”连接在一起绘制成了“红色点亮四川”的足迹地图。

在事迹中感悟红色精神

事迹是文化的载体,透过先烈事迹可以清晰看见曾经的场景,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留下来精神。红色团团每走过一个地方,便带回一个红色小故事,将这些故事汇集在一起,成为了一部一万余字的红色故事集。红色故事集涵盖了《成都十二桥烈士》、《滇军任职时的朱德》、《八次莅攀,对攀枝花情有独钟的方毅同志》、《巴山游击队——刘子才就义于南江城》、《黄继光妈妈送儿参军》等23则。

此外,红色团团延续红色小分队的同学,将五四运动进行改编,已完成一万字的剧本创作。创作成员苏潼说:“剧本创作的任务是艰巨的,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五四运动,也没有写过剧本,但是在一次次查阅历史资料当中,我们却仿佛看见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推进和结果。”

剧本创作目前还未完成,但这样的创作过程也是创作成员深入学习红色文化的过程,同时剧本也是团队成员直观、沉浸式学习五四精神的重要资料之一。

在春节中宣传红色文化

“物流不尽涛声远,魅力无穷征路长”,这幅春联贴在红色团团实践队员杨彭红的家里,每一位到家里作客的客人,在进门之前都能看见这幅春联。

春联是传统文化,革命精神是红色文化,当传统与红色相碰撞会产生怎样的火花,这正是“红色团团联袂春憬小分队”的同学们做的事。联袂春憬小分队在春节期间写就了如“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龙吟虎啸迎盛世,跃马扬鞭向康庄”;“古槐不语尤独立,石碾长推待复兴”等春联二十余幅,他们通过春节贴春联的习俗,将革命精神用这样的新方式进行宣传与传承。

在实践期间,红色团团通过四川文化网、机电学院微信公众号、QQ空间等新媒体对实践活动进行了广泛宣传,同时号召新时代的青年人继续担当起团的使命与责任。革命的火炬永不会熄灭,并会一直延续;机电学子对红色文化与精神的探寻,也不会停下脚步,将继续传承。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极寒高温都不怕!理学院团队研发新型有机凝胶,攻克极端环境材料失效难题
    极寒高温都不怕
  • 第四十三届校运会开幕
    第四十三届校运
  • 我校科研人员揭示调控玉米干旱应答和籽粒发育新机制
    我校科研人员揭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