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业学院刘琳教授课题组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区沙化地治理研究中获新进展

2021-04-02 09:41:45作者:刘琳 审稿:薛波 来源:草业科技学院 点击数:

  

近日,草业科技学院草地资源与生态系刘琳教授课题组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期刊发表题为Resource islands of Salix cupularis facilitating seedling emergence of the companion herbs in the restoration process of desertified alpine meadow, the Tibetan Plateau(《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沙化恢复过程中杯腺柳资源岛促进了伴生草本的出苗》)的学术论文。该研究成果是我院硕士研究生李其、申旭东和刘琳教授(通讯作者)等人的共同研究成果,报道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区沙化地治理研究中取得的新进展,实证分析了高寒沙化草甸中杯腺柳(Salix cupularis)的资源岛效应及护理效应。该期刊创刊于1973年,中科院大类Top期刊,环境科学领域Q1,影响因子为5.647。

草地沙化已成为青藏高原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受大气环流和高海拔导致的低温影响,青藏高原高寒沙化草地的生态恢复十分困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杯腺柳等高山柳类群的乡土灌木被用作沙化高寒草甸植被恢复的先锋植物。多年来,一直未有关于“杯腺柳对土壤资源空间异质性及林下草本植被萌发”影响的系统研究。为此,刘琳教授团队在青藏高原东缘若尔盖盆地省级沙化治理示范区,随机选取杯腺柳植株,探究杯腺柳冠层下不同微位置土壤资源的空间异质性(灌丛中心、冠层中间和裸地),并通过在冠层下不同位置播种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和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等三种乡土高原牧草,综合研究其对土壤资源和乡土牧草出苗率的影响。研究证实,相较于裸地,杯腺柳冠层下土壤含水量、碳氮养分及碳氮转化相关土壤酶活性显著提升,并且资源富集效果主要集中在表土层。此外,虽然杯腺柳的大小会对土壤资源产生影响,但其周围土壤特性主要随着微位置的改变而呈现出规律性变化。文章还发现,随着土壤资源的富集,冠层下高原牧草的出苗率均显著提高,尤其是垂穗披碱草种子萌发提升幅度最大。这说明,杯腺柳作为青藏高原沙化高寒草甸区植被恢复的先锋灌木,不仅驱动冠层下土壤养分的富集,而且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有利于冠层下草本植被的建植。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极寒高温都不怕!理学院团队研发新型有机凝胶,攻克极端环境材料失效难题
    极寒高温都不怕
  • 第四十三届校运会开幕
    第四十三届校运
  • 我校科研人员揭示调控玉米干旱应答和籽粒发育新机制
    我校科研人员揭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