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辉煌的一生为后来学子照亮着前行的道路

2021-02-06 21:15:17作者:黄 钢 来源: 点击数:

  

1984年7月,我以当年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第一名的优异成绩终于考取了川农大作物遗传育种方向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农业科学家颜济先生和杨俊良先生,1987年在川农大获得了含金量很高的农学硕士学位。我的导师在中国农学界是传奇式的人物,两位导师把毕生奉献给了科学事业,把一生中最重要的年华奉献给了川农大,他们所取得的科学成就犹如一座座雄伟的高山,他们培育的人才在国内外农业科学界建树丰硕。三十多年来,我虽然追随两位导师在科研的崎岖道路上竭尽全力、跌跌撞撞的前行,但对两位导师巨大的科学成就只能叹为观止。不过,我也一直为自己能成为颜济、杨俊良导师开创的科学研究事业的一名团队成员而感到自豪。

2017年6月11日,黄钢(右一)与余遥先生(右二)、杨武云院长(左一)一起拜望颜济、杨俊良老师

导师颜济是川农大作物遗传育种学科首位博士导师,小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川农大终身教授,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杰出高级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其取得代表性的成果: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1)、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1)、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农学奖、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四川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重大科技成果。

导师杨俊良是我国著名小麦育种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她作为主研人员选育的小麦品种“繁六”“繁七”及其姊妹系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小麦族种质资源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小麦异种属基因库的建立及物种生物系统学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两位导师对我国小麦单产的提高做出了杰出贡献。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大头黄”“雅安早”“竹叶青”,到七、八十年代的“繁6”“繁7”及其姊妹系,使四川小麦亩产从150-200公斤提高到350-400公斤,解决了四川小麦产量长期低而不稳的问题,这些都与颜济、杨俊良教授领军的科研团队形成的重大科技成果直接有关。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尽管年事已高,两位导师仍然坚持著书立说,2013年5月,完成了《小麦族生物系统学》共五卷(300多万字)的编著与修订,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该著全面系统总结了当今世界对禾本科小麦族生物系统学的研究材料,囊括了从经典分类、细胞遗传到分子遗传系统发育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包含了他们对小麦族研究的毕生心血。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赞誉。

求学川农,师从颜济、杨俊良导师,是我人生的重大转折点。1984年,我在川农大读研时,我国刚恢复研究生学位制度不久,我们那一级全校研究生大约30人,那一年颜济、杨俊良老师招收的硕士研究生仅我一人。两位导师对学生要求很严格,很负责,但是又很亲切,视若家人。

初见颜济老师,感觉他身材高大魁梧,神态严肃,言语不多,说话言简意赅,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俨然像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而我就像一个刚入伍的新兵蛋子,心里七上八下,不知道说什么话合适,智商瞬间降低了一半。我估计,大概许多研究生初见导师,都有同感。幸好,杨俊良老师和蔼可亲,气质优雅,面带微笑与我亲切交谈,使我逐渐感到轻松自然。渐渐地,我感到,和两位导师之间交谈,真是一件深受启发、总有收获的开心快乐之事。由于颜济老师在外时间较多,颜老师主外、杨俊良老师主内的格局自然形成。我们研究生的日常学习、科研乃至思想上的若干事情都常与杨老师交流,但是有关科研和学位论文中的大事还是由两位导师共同把握。在我们学生心目中,两位先生伟如泰山,情若清泉;既是学业上领路的严师,又是生活中慈祥的长辈;既是事业上坚实的基石,更是充满荆棘的人生旅途上永远闪亮的明灯。正是因为川农大有像颜济、杨俊良老师为代表的优秀的教师群体,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兴农利民栋梁之才,使川农大成为无数学子心中永远的丰碑。身教重于言传。导师对“三农”始终抱有一种赤子之情,他们“学农、爱农、为农”的人格精神潜移默化影响着一代代川农学子。

导师颜济、杨俊良先生对研究生的培养呕心沥血。

两位导师诲人不倦,有问必答,循循善诱。有些专业课,由于当时研究生少,常常有一对一或一对二、三授课的情况。例如,高级植物形态学由颜济老师给我、卢宝荣、罗明诚三人授课,而小麦族系统学由杨俊良老师给我单独授课。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两位先生仍然认真备课,认真讲课,一丝不苟,想起这些传道授业的动人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学生心中总是充满感激之情。两位先生不仅学识渊博,基础坚实,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很强。先生非常重视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实验室、试验田和野外考察工作中,总是亲自示范,严格要求。例如,颜济先生多次亲自带我们学生在小麦育种地选种,亲自教学生如何选优淘劣,如何评价亲本,甚至如何捆样本,如何挂样本等等。即使在我毕业之后,两位导师仍然继续在多方面关心我的成长。例如,我的硕士研究生论文的核心内容经两位先生的推荐在国际小麦遗传学会议上发表,这在1987年还是很少见的。还有一次,颜济先生从雅安专程开车来成都,到我的工作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他很严肃认真地告诉我,他发现我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有一个错别字和一处标点符号有错,他说作为导师他应负主要责任,这次到成都来特别提醒我,希望我今后科研上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这是让我铭记一生的感动!如今,导师谆谆教诲犹在耳畔,也时时刻刻影响着我的行动。

颜济、杨俊良导师是我终生的恩师和学习楷模。特别是,他们退休之后,仍然专注于科研,著书立说,简朴的生活,乐观地对待疾病,生命不息,科研不止,以他们辉煌的一生为我们后来的学子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虽然,他们自然的生命结束了,但他们对科学的贡献将与日月同辉,与河山共存!

作者简介:黄钢,四川农业大学农学硕士(1984-1987),师从颜济、杨俊良教授。二级研究员,四川省农科院原副院长(2001.11-2013.05),2013年6月改任正厅级调研员。长期从事作物耕作栽培和现代农业研究,国务院政府特别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曾任四川省薯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兼栽培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兼薯类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获国家、部省成果奖20余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省级一等奖7项。发表论文150余篇,专著5部。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大学科技园二期暨学生宿舍建设项目开工
    大学科技园二期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