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大精神征文】我心中的川农大精神

2020-08-11 11:42:25作者:张旭乾 审稿:何勇 来源:体育学院 点击数:

  

过完6月,就是自己来到川农的第四载。至今依旧清晰记得当时准备面试的焦虑、被录用时的激动。从那刻起,内心便自豪地以“川农人”自居,小心呵护着这块烙印。回往已逝的三载,常被校园里的人、事、物所打动,也时常担心自己做不好川农人,担不起那一句“张老师好”。好在时时自省,努力矫正着前进的方向。若要问:“为何这般苦行”,或许,川农大精神就是最好的答案。

对川农大精神的初印象

第一次正式听说川农大精神源于校内新进教师的培训会。郑有良校长对大家说,川农大精神是我校在百年办学中提炼出来的,它有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川农大历来以人为本,追求和谐、自由、开放的教学和科研环境,老师们在这里能获得幸福感、成就感。会上,郑校长强烈推荐我们阅读《川农往事》。自此,它就成了枕边书,断断续续翻阅了部分章节,但从未系统读完过。直到近日,才一口气读完,既懊恼又庆幸。懊恼的是,为什么没有再早一点读完。庆幸的是,从现在起自己算是半个川农人,对它的认识更全面。原本以为211大学、双一流高校、院士、长江学者等都是理所应当,殊不知荣誉背后是多少代川农人从田间地头踩出来的,从点滴失败中一次次爬起来,甚至是置生命于不顾换来的。阅读中,眼泪数次止不住流出来,伤心、开心、感动、自豪,多种情绪夹杂于其中。今日,才稍能理解“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16字川农大精神的真谛。

原校长文心田回忆说,“川农大精神是代代川农人从朴素、感性的认识和实践中不断沉淀、传承,最终凝练升华出来的,是客观存在并可被感受到的。”的确,从1906年清政府成立四川通省农业学堂伊始,川农大就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川农人更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积极投身革命、教学、科研,通过行动诠释着自己的热血和一腔抱负。先后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先辈和优秀科研工作者,有耳熟能详的不屈革命战士江竹筠、带领川农大开荒的“三杨”(杨开渠、杨允奎、杨风)、将川农大推向更高发展平台的胡祖禹、“西南杂交水稻之父”周开达院士、一生情系三农的荣廷昭院士等。他们是川农大精神的塑造者,更是川农大精神的引领者、传承者。

爱国敬业是川农大精神的动力源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敬业精神在中国历史上随处可见,《后出师表》中,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表述:“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直被视为敬业的典范。川农大历史就是一部爱国敬业史。笔者所在的社会体育系于2019年共同学习了已长辞的李厚实先生事迹。分享人是体育学院教师李柯同志(李先生的孙子)。李柯说,李先生是归国华侨,因为老师的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5岁放弃了印度尼西亚优越的待遇回到祖国,是川农大最早的开荒者之一。李先生一直在化学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即使经历反右倾、文革的蒙冤,也从未放弃,始终坚守在岗位上。因工作业绩突出,多次被邀请作为土壤学界的英文翻译员参加国际会议。退休后,仍心系学院和学科发展,继续奔赴在教学和科研上。李先生生前更是签订了遗体和器官捐赠书。他常说“社会在发展,我们不能老停留在旧思想,旧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应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纵观川农大爱国敬业的历史,像李先生一样放弃国外优越的发展环境,选择归国并将自己的根留在川农大的前辈大有人在。如杨凤、彭家元、夏定友、杨志农、文心田、朱庆等。进入21世纪,这些事件先后被《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四川日报》等媒体报道,《奇迹是怎样产生的?》、《科学精神的光辉》、《“世外桃源”之谜》、《85%的回归率是怎样产生的?--四川农业大学吸引留学人员的启示》多篇文章轰动全国,一时间各界开始关注、学习川农大精神。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川农大始终用行动书写着爱国敬业的品质。今年全球遭受新冠疫情的肆虐,我校第一时间成立防控小组,确保责任到人,为疫情防控打下坚实基础。上半年眼看开学无望,学校决定开展线上教学,笔者担任了羽毛球、大学体育两门课程教学,深知其中的不易。复学之际,全校上下紧绷着一根弦,老师们除了上好线下课还要关注线上同学的学习情况,工作量较平时大了很多,但却很少听到怨言。也许爱国敬业的川农大精神早已深入骨髓,时刻鞭策着川农人前行。

艰苦奋斗是川农大精神的核心品质

川农大办学史上虽两进两出川大,但均未能享受到优质资源,后来却发展成为川大最强学科,并取得今日之成就全依仗代代川农人不畏艰险、十年磨一剑、坚持不懈的努力。笔者刚到川农大时,常听学院已退休的一位前辈讲起川农大迁雅独立建院的故事。他说,学校从成都迁往雅安时,有些教学和科研设备只能通过人力运输。当时还未开通高速,该路段虽是国道,但318和108线基本都是泥土和碎石路面。常常是早起从成都出发,晚上很晚才能到达雅安。遇到雨季时,往往还要在路上滞留数日。学校刚到达雅安,还不是现在的格局,新老校区多处为废墟,为创造较好的教学和科研环境,老师们上课之余,还要带着同学们一道清理校舍、教室、操场。尤其当前辈讲到自己参与小麦从选种、育种、推广过程时的艰辛与不易,笔者也跟着动容。生于富裕年代的我无法想象他们经历的困难。《川农往事》中有段关于周开达的小故事。四川省副省长要来水稻所考察,因为没有事先通知,又恰逢农忙时节,周开达和其他人一起下田去了。当闻讯赶回办公室时,裤腿还没有放下来。副省长见状,惊讶道,没想到一个大专家还要亲自下田。这在川农大是常态,老师和学生们同吃同住,共同奋战在田间地头。这大概就是前辈经常提到老川农人身上独有的倔劲和执着。

笔者所在的体育学院早期面临最大的困难是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困乏,当时上课、训练所用的田径场是原解放军训练用的碳渣跑道;游泳池无抽水设备和水循环系统;无室内篮球场、羽毛球场。为保障教学和训练的正常进行,有限的场地设施必须经常维护和清洗,这些工作均由教师们亲力亲为。2000年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召开后,学院抓住发展契机,开启了第一届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的招生与培养工作。2010年,体育教育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发展至今,已经在川内独具特色,再深造及就业质量显著提高。2017年休闲体育专业也开启了本科生培养工作。这些困难的克服和成绩的取得很大一部分得益于老教师的带头和新教师的齐心协力。

团结拼搏是川农大精神的重要部分

《川农往事》中有两个片段让笔者印象深刻。一是,胡祖禹校长在川农大不占任何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团结一切力量将学校带向211发展平台。二是,2005年本科教学评估时学校从上到下一起努力的情景。

20世纪末,川农大凭借自身努力已是四川省极具竞争力的学校之一,具备参评211工程的条件。国家规定,211工程的评选原则是“一省一校”。省里承诺优推川农到国家教委参与211工程评选。但最终向国家教育委员会报送的文件中川农大排在华西医科大学后面,这意味着评上的几率几乎为0。得知此事,胡祖禹一行几次前往北京说明情况,却处处碰壁。好在,天助自助者,经过杨凤老校长和大家的共同努力,最终争取到211工程建设的论证资格。接下来,学校“211办”成立了各类组织,“青年突击队”、“211奉献队”等,从老师到学生,大家拧成一股劲,哪里需要往哪里去。就在大家以为把细节都考虑到位时,预审当天还是意外不断。据郝晓芸老师回忆,专家快到外宾楼时,二楼一间房的马桶堵住了,时间紧迫,她直接挽起袖子用手一点点掏出马桶里的大便,才疏通了马桶。看到这里,笔者已经泪目,为他们的团结拼搏所打动。2005年迎接本科教学评估时也一样,学校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针对各类风险预设了解决方案。12月11日晚,学校原本通过“第三届学生团体艺术节颁奖晚会”向评估专家展示学生的艺术素质。彩排一切正常,但世事难料,节目进行中音响设备却突然哑火。在场的观众不是哗然而是用雷鸣般的掌声给予了主持人最大的鼓励。同时,主持人决定不用话筒直接报幕,他们的声音回荡在偌大的体育馆。我想,这应该是川农大精神给予大家共同的自信与力量吧。“残缺是美,因祸得福”这是专家们晚会后对川农大的评价。

2018年,笔者参与了学院本科教学评估的部分工作。亲历了书中讲到的2005年评估场景,没日没夜的加班、文件的反复修改、资料的收集、归档,繁琐的工作几度让人崩溃。每每想抱怨时,看到半夜院长、书记办公室还亮起灯,备受鼓舞。大概,这就是体育人身上的坚韧、执着品质吧!也正因为此,体育学院近几年在学生运动技能不占优的情况下,通过团结拼搏,连连在篮球、排球、游泳等多项目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求实创新是川农大精神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基础是求实。翻开川农历史,求实创新的实例不胜枚举。已故的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开达提出运用生态育种法选育两系杂交水稻时,业内的专家纷纷质疑“这种方法之前都是失败记录,没有成功先例”。周开达没有退缩,逆水行舟,说,我们就是要把手里的东西搞清楚,即使十年都搞不出成果,也要把教训留给后人。

创新对于体育学科来说难度极大,体育学院3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一定的同质化,使学生核心竞争力不明显。基于此,学院领导和专业负责人多次召开专业发展论证会,通过走访企业、回访毕业生、请教同类院校,逐渐凝练出各专业的特色,在人才培养上迈出一大步。笔者所在的社会体育系,2019年组织学生策划、实施、推广传统养生项目,八段锦、太极拳。目的是鼓励学生从书中走出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笔者担任的课程,也在努力顺应时代,大胆尝试新媒体教学,极力将课堂打造的更有趣。

挫折是推进创新发展的催化剂。上半年疫情期间,因为体育教学环境受限,老师和学生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充分发挥身边资源的功能,模仿教学场景。如,学生通过鸡毛掸子练习羽毛球挥拍、使用锤子固定网球挥拍动作、借助扫把强化高尔夫球挥拍的稳定性;为了保障训练质量,学生们更是启用了油桶、米袋、瓶装洗衣液、矿泉水瓶等居家物品。师生们的优良品质是长期受川农大精神熏陶形成的。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川农大精神是我们学校的财富,值得每一位川农人深入挖掘和发扬。

写到这里,脑海中突然浮现出自己在老板山读书的画面,深吸一口气,一切都是那么的幸福,眼泪划过嘴角。它大概就是艾青笔下的那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大学科技园二期暨学生宿舍建设项目开工
    大学科技园二期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