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14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农业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2018年年会暨第二届农业科普论坛在我校召开。来自多个省市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激发文化活力,助力乡村振兴”主题,重点研讨如何用创新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如何用文化振兴提升乡村振兴的成色、如何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科技传播与科普文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推广等重要内容。
我校副校长吴德致欢迎词,农业科普创作专委会主任、中国农业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孙林致辞,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陈玲,四川省科协副主席、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会长吴显奎作讲话。农业科普创作专委会秘书长、中国农业出版社总编办主任颜景辰主持开幕式。
孙林介绍了当前农业科普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强调专委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接下来将重点明确农业科普创作任务,把握好读者需求,加强工作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把好政策、好技术、好信息、好经验和健康、科学、文明生活指南等传递给千家万户的读者。
农业产业发展的数量与质量问题,农民的收入问题与社会保障问题,农村的区域发展问题、公共服务设施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如何进一步解决?对此,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从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科技创新、业态创新四个方面作了深入解答。柯炳生认为,大市场、小生产是当前农业发展的桎梏性难题,创建新型合作社、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创新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东、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创新订单式农业,创建粮食“银行”等都是应对之道。而科学规划居民点、建筑景观,整治垃圾、污水、厕所,做好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的污染治理,保护与利用好自然与文化景观,强化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等都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性工作。
“文化振兴就是要找回和接续那些丢失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其中最优秀的东西,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农业农村部农业经济研究中心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龙文军谈到,在当前农村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有所淡化,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风气有所抬头,有人将文化活动简单等同于娱乐和体育锻炼,村落规划和建设各自为政,村民接受教育机会少,村规民约的约束力不强。他认为,乡村文化振兴要从制度、人才、举措等方面持续用力,引导形成自我良性发展的机制,充分尊重不同文化差异性,树立活态文化保护理念,保护和培养乡土文化人才,鼓励多种乡村文化传播形式,开展全民培训聚力乡村振兴。
论坛历时两天,一共举行12场专题报告,另有12篇论文被收集成论文集。与会代表将集体考察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点之一)、成都市郫都区友爱镇农科村(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两地。
据悉,今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围绕乡村振兴怎么干提出了新要求,做出了新部署,“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习近平提出的实现“五大振兴"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此次论坛由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农业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办,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承办。来自农业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相关部门领导,高等教育、科研机构、新闻、出版、气象等领域专家学者,以及地方县政府负责人代表等100余人出席活动。

开幕式现场

农业科普创作专委会主任、中国农业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孙林致辞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陈玲讲话

四川省科协副主席、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会长吴显奎讲话

副长吴德致欢迎词

农业科普创作专委会秘书长、中国农业出版社总编办主任颜景辰主持开幕式

论坛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