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值一年盛夏,正是莘莘学子大好的假期时光,法学院2018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通过前期线下设点、线上宣传的双管齐下,今年法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人数超过900人,社会实践团队达到71支,社会实践基地数量比去年增加48个,实践内容和主题涵盖了专业实习、创新科研、专项调研、公益支教、扶贫助力等多个方面。
以专业优势,创实践特色
法学院各团队依托学院各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社会实践。
立足社会工作专业优势,新桐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发扬工匠精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契合“公益阳光照大地,服务群众暖人心”的公益服务活动主题,通过拍摄1000件传统手工艺作品,将其编制成“匠心匠艺”记录册,搭建起当代人们与传统手工艺之间的桥梁,并借助互联网,直观展示手工艺人精湛的技术和传统手工艺的精华。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了解芦山花灯文化,7月下旬至8月初,法学院0.618团队在芦山县双石镇组织当地公益小天使开展了“花灯文化传承”活动。O'Five创客团队到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岚安乡进行相关民俗民情的调查,帮助当地居民认识自己的文化独特性,为民俗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子衿团队依托政治专业优势,前往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赵化镇,开展政府实习、大学生村官现状社会调研、政策宣讲。团队成员在其中既提升自身水平,也更深刻地了解和认识陌生的社会现象。
法律服务行团队力图在维护法律公信力及建设法治国家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在成都市法院实习,归档案卷的排序工作是细心耐心的双重考验。跟随法官外出公务执勤,高温下的工作,穿行在大街小巷的执行背影,外勤人员既经历着高温曝晒的身体折磨,也承受着一次次案件追寻落空的心理考验。这让他们认识到,法律的执行不全是靠高高在上的威严而存活,也靠像许多外勤人员这样的冲在前线的人延续。
助力扶贫,扶智先行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到“让几千万农村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为响应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法学院学子自觉担负起脱贫攻坚的责任,组成了数支各具特色的团队奔赴广大农村地区进行公益宣传、公益支教,为扶贫工作先扶好“智”。
政心2018实践团队在暑期来临之际奔赴绵阳市三台县富顺镇开启专门为农村留守儿童举办的夏令营活动。团队以“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用陪伴治愈创伤”为主题,以多样化、多角度的方式观察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凉山地区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存在着大量的贫困人口,这里的扶贫工作注定艰难。所谓“扶贫先扶智”,“扶起脱贫的意识与智慧”是实现永久脱贫的先决条件,“问道彝凉牧”团队秉承这一观念深入大凉山腹地,调研支教双管齐下,着力于实践“彝汉双语教学模式”,探索“彝汉双语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优势。
调研新发现 探寻新征程
不论是实习或是支教,学院社会实践的调研团队总是走在前沿。法学院学子们在实践中深入调查、探寻真相,多方面剖析问题原因,细心把握每个要点,力求最真实的调研结果。
“川农红旗团队”为探索振兴奥秘,走进多个乡村探寻。在余家村、柏香村等地,团队多种方式结合,采用实地考察走访、采访村支书、查询相关政策措施、深入思考总结,还走进村民家中,与村民们亲切交谈,力求寻找灾后重建的成功经验,为乡村的振兴发展建言献策。“316小分队”也来到了雅安市余家村进行走访,调查该村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情况,并将调研结果和发展建议反馈给当地居委会,助力当地旅游业发展。
关注时事,聚焦热点,“村级河长制”团队将调研目光投向了时下最热点的环境治理问题。为帮助完善雅安市“村级河长制”立法,协助政府更好实施环境管理,该团队实地走访调查与问卷调研结合,认真收集群众意见,聆听群众呼声,收集村级河长制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调研的同时,团队还对周边村民进行“保护水生态,走近河长制”宣传教育,争取让村民首先在思想上树立好保护水环境的观念。
据了解,在社会实践中许多团队都将各专项实践主题与自身实践内容紧密结合,将专业与实践相结合,将调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多角度,多层次,高质量地开展2018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