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自己
——优秀党务工作者王克冬老师
“人生是一本记载自我、饱满自我、完成自我的记事薄,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情、承担好自己应有的责任,才能留下有意思、有价值、有味道的故事”——这是优秀党务工作者、校党政办公室的王克冬在随笔中写下的句子,折射出其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
作为普通党务工作人员,他以实际行动成为在平凡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党员和师生服务的广大管理服务工作人员的一个缩影。
从散文到公文的转变
2009年初,刚到学校工作半年的王克冬,从经管学院学生辅导员的岗位上调整到校党政办公室从事党务与文稿工作。
“尽管我是中文专业的,但在学生时代更多与散文诗歌打交道,公文方面是比较弱的,另外那时对很多情况非常不熟悉,刚到工作岗位还是很不适应”,谈及自己刚从事党务工作面临的困难,王克冬这样一笔带过。
其实,为了尽快“上手”,他着实下了不少功夫,先后搜集了30多所大学的100余份文稿进行研读,找来了学校近年几乎所有的文稿和书籍加以熟悉,认真学习了不少高等教育、党务工作方面的理论书籍。通过一段时间的悉心揣摩和刻苦练笔,他迅速摆脱了散文抒情式的文风,形成了层次清晰、文字简练的写作风格,逐渐开始承担学校党委重要文稿的起草工作。
2010年以来,他先后参与或负责起草第九次党代会党委报告、教代会工代会校长报告、省部领导来校考察汇报材料等50余份文稿,累计30余万字。此外,他撰写的不少消息被《四川日报》、四川教育网等媒体采用,《创先争优惠民生春风化雨润民心》一文则被省委创先争优简报以专题信息方式刊登。
静下心来与文字打交道
王克冬给很多人留下的印象是:话语不多,性格内敛,行事低调。
文字工作与一般党务或行政工作有所不同,面对枯燥的文字,需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无论是熬夜赶稿,还是加班校稿,王克冬往往都是以报刊作伴,以文件为友,独坐电脑或办公桌前。
“文稿工作一定要静得下心来,心静才能制心一处,才能出好文章。”常常处于寂静的环境中,又如何调节心情、排解枯燥呢?他向记者表示,要说从来不烦,那肯定是假话,但这是工作岗位需要,人至少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情。
"我写稿子的时候,有时会中途适当休息一会儿,在办公楼后站站。你想想,伫立红楼朱栏,聆听雅雨声细,感受清风徐徐,看着海棠满树,自然会有一个愉悦的心情,其实我们也可以从工作中寻找诗意、在生活中发现美好。"
每一处标点都有学校形象
“每一份文稿,每一次会议,都代表了学校的水平和形象,工作中必须把错误降到最低限度,我们办公室的领导和同事都是如此要求自己的。”他说,在校党政办公室工作,全局性、突发性和应急性的具体事务较多,需要较强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细节意识。无论文稿起草,还是会务协调,王克冬都保持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态度。比如,仅就校稿工作来说,对于一般的文稿,他与办公室领导同事往往会反复校对四五遍,重要文稿很多时候要多达十几遍,即使加班加点,细到每一处标点都会要求做到准确无误,因为大家深知每一处标点都有学校形象。
“我真的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了,对于学校党委授予的荣誉称号,我认为这实际上是对党务工作、管理服务整个队伍的充分肯定,这就是郑有良校长所讲的‘贡献与奉献同样重要’的体现。”王克冬一再向记者强调,自己并没有突出事迹,也没有感人故事,仅仅是在普通岗位做了该做的事情,以后仍会以邓良基书记提出的“老三看”、“新三看”为标准,在平凡的岗位上继续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