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上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教授Patrick J. Walsh博士应邀在成都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为农学院200余名师生作了题为 “New Methods for C–C Formation with Zinc and Palladium”的专题学术报告。讲座由农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王西瑶担任主持。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在全球有机化学领域享有盛誉。Patrick J. Walsh博士作为国际知名教授,主要从事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合成及C-C偶联反应研究,以及其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台上,Patrick J Walsh博士表示将放慢语速以便师生深入领悟,同时鼓励大家大胆提出疑惑。他借用生动的图片资料和详实的数据资源主要从如何快速获取化合物、交叉耦合铬络合物、无铬交叉耦合、芳基化反应等四个方面做了讲解。其中,Patrick J Walsh博士详细介绍了同时合成多个化合物的新方法,并且将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体现出了新方法的高效性。
他分别讲授了有铬和无铬的交叉耦合,介绍了其团队在相关方面的一些相关实验,详细讲解了实验所需条件及实验过程。同时,他对于有关芳基化反应的讲授更是引发了大家的深思。他认为,无论是有铬和无铬的交叉耦合,还是芳基化反应都是建立在快速获取化合物新方法的基础之上,且新方法主要是钯催化剂和化学选择性反应相结合,再经过各种串联反应,从而加快了化合物合成的速度。
Patrick J Walsh博士利用一个多小时将主要研究成果介绍给大家,激发了大家对化学研究的兴趣,让大家对化学界的前沿领域更加了解。师生就讲座主题内容提出,Patrick J Walsh博士以其渊博的专业知识与缓和的语速作了耐心解答。
人物简介:
Patrick J. Walsh 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终身教授(Alan MacDiarmid Professor of Chemistry)。 Patrick教授1991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师从Robert G. Bergman教授,后在Scripps研究所诺贝尔化学奖得主K. B. Sharpless教授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2005年晋升教授。
Patrick教授主要从事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合成及C-C偶联反应研究,以及其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目前主持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及美国国立卫生院基金(NIH)5项,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hem. Rev.(影响因子40.2). Acc. Chem. Res. (影响因子21.6) ,Angew. Chim. Int. Edit. (影响因子13.5), J. Am. Chem. Soc. (影响因子9.9), PNAS(影响因子9.68)等发表SCI论文150余篇,累计影响因此超过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