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上学期末,学校召开第十一次党代会,描绘了未来五年发展蓝图。今起,本网特推出“新目标·新动能”专题报道,反映各中层单位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推动“十四五”规划落地,落实任期目标责任书各项任务的具体谋划、思路、举措,为学校深入推进一流农大建设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刚开学,农学院正着手梳理各类资源,以期在横向项目上实现新突破,争取早日达到任期目标责任书中到账横向科研经费8500万的目标。“截至8月底, 7家意向合作单位中已有1家(台沃集团)与学院签约。”农学院院长王际睿教授表示,经过梳理后学院还将进行走访,争取开展更多校地、校企合作。
这是农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推动“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落地的具体举措之一。如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让有115年历史的作物学科焕发新活力,农学院深入剖析存在问题,找准发力方向,一步步把擘画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加强新农科建设
为了完成任期目标责任书中的各项目标,农学院特意对“十三五”学科建设进行了总结,“2018年进入全球前100名,2020年成为全球第50名,2021年成为全球第39名!”近年来,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我校农学排名一直稳步前进。尽管纵向比有进步,但横向比与兄弟院校仍有差距。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后,学院形成问题清单。其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都存在“新农科元素体现不足”的问题。
“一粒大米从种子到成为餐桌上的米饭,它的前世今生都可以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查找获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创新升级,为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农学院副院长杨峰教授谈到,目前我国农业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上都发生了深刻变革,这对农林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农科是对传统农科进行升级,以现代科学技术来改造提升现有的涉农专业,并且布局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新型涉农专业,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培养精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卓越农林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目前,农学院准备以申报智慧农业专业为抓手,加强新农科建设。集中学科力量,联合多方资源,将智慧农业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立足国家和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战略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道德修养、人文底蕴、三农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能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现代经营管理知识与农学有机融合,交流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强,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胜任与智慧农业相关的教学科研、推广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依托智慧农业专业建设,学院将在已有的良好基础上,进一步与以色列、阿根廷等国高校加强交流与沟通,积极开展联合办学、科研项目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优质师资和资源融合打造一流教学团队,将科研创新思维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满足农业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需求。”
对接国家战略需求
对标任期目标责任书,农学院以对接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聚焦学科领域与方向,胸怀国家,联合西南区高校,更好地为地区粮食安全做贡献为目标,针对学科建设的问题清单开出系列“药方”:
“比如师资队伍建设,学院计划围绕国家需求、产业需求、学科研究方向,在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作物杂种优势理论与利用、作物分子遗传与育种、作物栽培与耕作制度创新等方面培育创新研究团队。借助111基地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柔性引进国内外高端领军人才。”
“比如科学研究,学院计划牵头制定西南地区作物学十四五规划,争取联合西南地区农业高校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发挥西南山地作物研究的引领作用,培育重大科研成果。做好现有基地及智慧农场、植物工厂教学、科研基地建设。”
“比如人才培养,学院计划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强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培养特色。”
“比如社会服务,学院着力新品种选育推广与新技术转化服务西南区粮食安全。”
“比如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重视本科学生国际化培养,拓宽交流渠道,提高交流比例。通过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教师在国际组织任职,提高国际影响。”
实打实找准问题,硬碰硬狠抓落实。站在“十四五”开局的新起点上,拥有百年历史的农学院砥砺奋进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