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丰收节中读取传统文化

2025-09-23 11:31:28作者:杨雯 审稿:蒋远胜 来源:宣传部 点击数:

  

中国农民丰收节,自2018年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设立至今,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庆活动。它根植于中华农耕文明的沃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新时代被赋予了凝聚人心、振兴乡村的巨大使命。深刻理解其蕴含的传统智慧与文化内蕴,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彰显顺应自然的传统农耕智慧。丰收节定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日,绝非偶然的时间选择,其背后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观天象、授农时”的农耕智慧,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生动体现。秋分时节,昼夜均而寒暑平,也正是秋收硕果累累、冬藏即将开始的转折点。选择这一时间点完美契合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节律,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尊重自然、顺应天时的生存哲学。将节日定于这一天,是承天时、接地气,既体现对农业自然属性的根本尊重,也让节庆活动与人们实际的农事生产节奏高度同步。

象征着耕耘与收获的辩证统一。秋分不仅是气候的分界点,更在传统文化中深刻寓意着付出与回报的对等、劳动与成果的平衡。古人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丰收节正是在这个最具成就感的时节,为农民的辛勤劳作提供了最具象的肯定和最隆重的褒奖。它弘扬的是中华民族最朴素的价值观:勤劳致富、天道酬勤,歌颂的是劳动本身的神圣与光荣。

传承“报本反始”的感恩文化品质。中国自古便有“春祈秋报”的祭祀仪式,即春耕前举行祭祀,祈祷土地神保佑丰收,秋收后则同样要举行仪式报答土地神的恩德,向社神献上谷物、果品或牺牲等,通过祭祀祖先和土地,答谢自然的馈赠,感恩先人庇佑,祈愿来年风调雨顺。这种祭祀活动也促成了民间春秋社日等一系列节庆活动的形成。丰收节继承了这一文化基因,将其转化为对自然的感恩、对农耕先贤的追思、对党和国家惠农政策的颂扬。这种感恩,是对生产本源的回溯,也是对敬畏之心的重塑,能有效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道德底蕴。

体现海纳百川的多元文化包容性。秋分时节,恰与畲族、壮族的丰收节,藏族的望果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时间接近,乃至与韩国、越南等众多有稻作农耕传统的“东亚文化圈”国家的庆丰收传统时节相近。国家层面丰收节的设立,并非替代,而是巧妙地与华夏各民族、周边各国原有节庆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鸣效应,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及周边邻邦共庆丰收、共享喜悦的盛大画卷,是增强民族文化多元一体认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同时推动友好邻邦文化交流的生动实践。

“中国农民丰收节”直接来源于中华深厚的农耕文明底蕴。它一头连着中华民族的深厚根脉,一头连着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未来,是古老农耕文明与新时代强国目标的精彩相遇。这一节日的设立,不仅是一种节庆,更是一种提醒,是对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提醒,也是对“三农”工作高度关注的提醒,体现着党和国家长期以来对“三农”事业的高度重视。我们要阐释和丰富其文化内涵,不断挖掘其社会功能,让其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动力,持续为增强文化自信、凝聚奋进力量、谱写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提供丰润的文化滋养和强大的精神支撑。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环境学院在蓝藻水华应急治理方面取得新进展
    环境学院在蓝藻
  • 环境学院在蓝藻水华应急治理方面取得新进展
    环境学院在蓝藻
  • 科技助力“天府粮仓”焕新颜
    科技助力“天府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