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下发文件,授予全省322名教师“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称号,我校四位教师名列其中。本人有幸成为其中一员而倍感自豪,这既是对我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本人和对风景园林学院全体任课教师的鼓励与鞭策。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此我深以为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肩负着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的职责与使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学生为本”,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入到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一名人民教师,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义无反顾,选择教师职业
大学二年级时,我在读的园艺系有意在果树、茶学等专业开设《花卉学》等选修课,当时只有从事果树遗传育种教学的李玉堂老师出于个人爱好抽出时间和精力给学生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因此园艺系领导决定在果树专业89级1班中选派一名学生到南方高校去改学观赏园艺专业,以此作为这方面的师资培养。要知道,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基于全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基于当时雅安的城市建设和经济环境,只要家庭条件好点的大多数本科毕业生都是不愿意留校的,但是,出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也得益于我爷爷、父亲的熏陶(爷爷教过私塾、父亲是民转公乡村教师),我义无反顾报了名并被选中。记得当时遴选答辩时,我是这样说的:我来自农村,知道农业的现状和农民的苦,因此我选择了农业大学学农,而现在,我更愿意选择成为农业大学的一名教师,因为将有机会教育和培养更多的学生去改变农村和农业的现状(感觉那个时候有点不知天高地厚)。
二、不忘初心,与学科、专业共成长
93年7月本科毕业即留校任教,川农大也就在这年9月开始招收园林专科生(当时名称为观赏园林)。在学校、学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园林专业以及各系室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大家团结一致,不“等、靠、要”,积极挖掘潜力,川农大园林及风景园林学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绩,而我既是经历者,更是参与者。到2000年,园林专业不仅成为川农大第一批面向全国招生的本科专业,而且成功申报“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硕士学位授权点,短短7年,实现了园林学科从专科到本科、再到硕士点的跨越式发展(郑有良校长当年的高度概括)。而且2010年作为专业负责人,园林专业成功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2014年获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1年作为主要参与者和组织者,成功获得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该学科在2012年、2017年的学科评估中获得全国并列第四的好成绩。
作为“211”高校,作为本科留校的我,不仅有时代、现实紧迫感,而且给自己有一种无形的压迫感,因为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求有学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有学历学位。因此,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余,自觉响应学校号召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虽然在此过程中,个人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我始终以平常心对待,始终坚持教师的初心和职业态度,始终坚持认为“努力就有回报”。也正因如此,在大农学背景下,我虽然从事的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这种学科,但也能顺理成章地在晋升副教授后就被评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晋升教授的五年内评为了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当然,在此也要感谢各级领导对我提携,感谢领导和老师们对我工作的认可。
三、牢记使命,严慈相济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我不仅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而且坚持并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自觉弘扬和践行“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除了提升自我修养,而且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以高尚的思想感染学生,以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导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
严慈相济,春风化雨。一方面,所谓“严”,是在教学上严谨务实,对学生严格要求,这不仅是对学生负责,更是对教师自己负责。从给本科生备课与考核到每周的研究生课题组例会、定期的实验室巡视及课堂教学,我都会提前认真做好准备,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学生的高质量文献的阅读量、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熟悉程度,我会一一了解并做出相应的要求。另一方面,严中有慈,润物无声。在生活中,我时刻做到关爱学生,因为21世纪的今天,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年轻群体所面临的就业、升学等方面的竞争压力日益严峻,作为教师,必须对其给予充分的关注、真心地理解和及时的疏导,让学生在健康的氛围下成长成才。
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探索,发现事物的客观规律,并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最终能够运用于实践中去解决问题。因此我坚持在教学中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随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要求,比如园林、风景园林、环境设计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的知识基础架构和专业培养目标差异比较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按专业特点和学生自身特点制定讲授内容,多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教学,同时注重开发课外实践课程,并在课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从而使每位学生在专业方向上找到最佳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