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自古以来就备受尊敬,他承载着为人类社会延续经验的重担,也承担着人类品德素养传承的责任。此次获得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称号,我深感荣幸,但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回想35年前,我在父亲这位特级语文教师的影响下选择了教育事业,父亲将一生倾注于教书育人,他是我的榜样,也是我在教师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精神支柱。在任教的这些年里,我有几次离开学校转而从政的机会,但我始终选择坚守在学校,坚持在教学一线。因为,我深爱着的这份职业,它是我儿时的梦想,也是我一生的追求。在这里想谈谈我对教书育人的一些感受。
坚定理想信念,传播高尚情操,坚持把思政融入课堂。我们这一代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在当代,为人民幸福和祖国美好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英雄层出不穷,他们值得我们感恩和铭记。如,在植物生长极限地带,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的钟扬;用实际行动书写军人舍己救人时代担当的杜富国。作为高校教师,我总是想传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我会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与教材相融合,与教学活动相统一,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例如我上《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这门课讲到采伐量的问题时,不免会涉及到砍树,但超限额采伐、滥砍滥伐、砍伐天然林等违法行为却是屡禁不止。我会给学生讲授相关法规,通过把采伐知识与法律法规结合起来,告诫学生们要做守法、诚信的林业人。这种案例还很多,总之我们的目的是要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授给学生,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大学生。
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教案,努力当好“新老师”。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换代迅速,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不学无术、腐朽老旧、胡说乱说。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新老师”,一定要坚持学习,夯实专业基础;与时俱进,了解前沿知识,时刻想着如何把新知传给学生,将课堂变得充实。现在上课,我还保持着更新课件的习惯,每当国家出台新政策,学术界发表新成果时,我都会认真考虑怎么把这些最新的形势政策、科研成果融入课堂,以增加课堂的实用性与纳新性。当学生感受到课堂内容与时代贴近时,他们就会投入更浓厚的兴趣和更充沛的精力,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关注学生状态,建设良好学风,始终在细节做好工作。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多细节值得关注,这些可能会极大的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生活状态。比如,对问题的回答方式,与同学的眼神交流,对学生的讲话态度等等。此外,督促学生学习也要从细节入手,比如课堂作业的批改,我就不会只是简简单单的打对错号,而是要在错误的地方贴便利条,批注错误原因及评语,并督促学生们改正。当然,实践动手能力是林业人必不可少的,所以要以细节为抓手,努力实现在教学中培养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反馈课堂知识。比如做森林资源调查时,我会要求学生拿着地形图到野外现场勾画,还要逐个检查学生的野外识图能力。必须要说的是,没有良好的学风,就很难有持久的学习状态,因此,学风建设不应该只停留在书面,而是要落实到细节上。我讲课一般不会在讲台上站定,而是会时不时地走到学生中去,监督他们的上课状态,必要时还要善意的提醒学生,从细节中把学风抓起来。
严格对待科研,和蔼面对学生,心底把学生当作孩子。学生成才过程中,免不了严格的要求和严苛的管理。搞科研的人要能“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为此,我会要求我的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从洗瓶子做起,磨炼意志;要求研究生遵守坐班考核制度,要么在实验室,要么在自习室。从内心深处把学生当做孩子,不让一个学生受冷落,这就要求我们面对不同的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被重视。我经常接到一些欠学分的学生,对于他们的学习管理,一方面要想办法补齐学分,另一方面还要引导他们规范的写论文,顺利完成毕业答辩。这时候,我便要不厌其烦的指导他们修改,直到他们顺利完成毕业答辩。我爱孩子们,所以我会倾注大量的精力去关心他们,有时他们更像我的儿女,陪伴着我的每一天。所以无论他们出现什么困难,我都愿意帮他们解决,有时学生生病住院了,我就去陪伴他,让他不那么孤单;有的孩子家庭困难,我会自掏腰包资助他们,我不能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问题辍学。
教师这个职业之所以不朽,是因为我们的价值可以在学生们的身上得到传承。我们的工作与学生们的未来息息相关,学生是走向成功、迎接巅峰,还是碌碌无为、自甘堕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以,身为教师,我们就要具备为事业奉献终身的坚定信念和为学生不计付出的牺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