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为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确保办学治校各项事业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行,学校制定《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 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切实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具体思路和工作举措。《方案》聚焦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农”等重要论述,围绕全面落实“四个发力”这个重要要求,明确要努力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人才队伍实力、提升服务乡村振兴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效、提升大学治理能力、提升党建保障能力等方面持续用力。本网特开设【推动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在川农落地】栏目,连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从不同侧面解读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方法和路径。
本期,我们邀请到科技管理处处长曾维忠,请他解读新时期新征程,学校将如何践行总书记嘱托,全面开创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
问:《方案》明确,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学科平台支撑能力,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这背后有何考量?
答: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加快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加紧迫。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是党中央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统筹部署、一体规划,为我国新时代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总书记此次来川考察时强调,要“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更是充分彰显出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四川作为科教大省,必将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创新人才集聚和产业体系较为完善、产业基础雄厚等优势,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
川农大作为“211”和“双一流”高校,就是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锚定学校第11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聚力冲刺“十四五”,以国家战略目标和区域重大需求为导向,以提升重大基础和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为核心,以统筹强化创新布局、加强有组织科研、拓展学科交叉为突破口,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推动《方案》执行到位,力求在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乡村振兴中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问:聚焦《方案》在科技创新方面所提出的目标,我们当前基础如何?
答:川农大科技创新不仅有着117年的优良传统与成果积累,近年来更是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对接国家、地方重大发展战略,大力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持续优化顶层设计,狠抓任务落实,产出众多标志性成果,为推动我校科技创新工作在“十四五”期间实现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坚定不移以第11次党代会精神为统领行动的纲领和指南,以落实“十四五”规划为具体抓手,先后制定实施《“十四五”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专项规划》《科技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修订和发布《学科建设双支计划》《科技工作管理办法》等,不仅对学校科技事业发展和远景目标进行系统谋划,还以双支计划层次岗位激励、创新团队运行后补助、创新平台运行后补助等改革方式,深入推进学术人才、研究成果、创新团队、科研平台分类评价改革,深化“放管服”“包干制”,初步建立起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最大限度激发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路径已明确,关键在行动。进入“十四五”,学校科技创新紧扣人才、平台、项目一体化建设这一主线,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紧扣学科建设与发展需要,突出培养造就一批学术人才和研究团队,新增长江学者、杰青、四青等国家级人才12人次,“水稻分子遗传与应用”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实现了我校乃至西南地区高等院校在生命科学部该类项目的历史性突破。持续推动各类条件平台、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强力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共建共享,相继实现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猪禽种业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室突破,崖州湾国家实验室成都基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力拓展纵向项目领域和空间,持续加强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的牵头组织和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和经费实现大幅度、持续性、宽领域增长,累计纵向经费已达 “十三五”纵向总经费的79.8%。紧紧围绕“三农”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坚持顶天立地,持之以恒地开展协同攻关与开放创新,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和核心技术。以第一单位在Cell、Nature Genetics等期刊发表高水平(N1级及以上)论文71篇;“植物学与动物学”“社会科学”两个学科分别进入ESI全球前1‰、前1%;新增国审品种(产品)46个,其中不乏“天府黑猪”“天府农华麻羽肉鸭配套系”“天府黑兔”“川单99”“优迪899”“宜香优2115”等突破性新品种;新增国家级农业主推技术2套,“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连续3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成为农业农村部2023年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
问:刚才您介绍了“十四五”以来我校科技创新的成绩,距离成功实现既定目标,我们还面临着哪些机遇与挑战?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作出“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战略抉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尤其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在川叠加背景下,科技创新,特别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既是学校科技事业发展的历史性战略机遇,也是对提升原始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提出新挑战。
面对“双一流”建设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科技创新已处在慢进则退的严峻境地。当前,学校正处在从传统创新模式向规模性、协同性、网络化的现代区域创新体系转型过程中,正处在科技工作由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的动能转换期,对传统科研组织模式的依赖尚未消除,思想观念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在服务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局的过程中,科技创新纽带和切入点作用还有待加强,推进从理论创新到特色鲜明、引领型、应用型成果转变的质效还有待提升。同时,如何以科技创新带动教育创新,建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者之间协同发展新机制,也是新时期科技创新的必答题。
问:面对前行道路上的挑战与困难,我们如何应对?
答:习近平总书记此次来川视察,围绕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四川科技创新“锻长板、补短板”指明了下一步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也为我校抓住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指引,不折不扣、全力以赴地把《方案》落地落实。
具体而言,就是要深化科研组织,凸显优势特色。进一步聚焦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统筹创新布局、强化政策引导、深化有组织科研,坚持立足生物科技特色,做强农业科技优势的战略布局,不断完善有助于构筑大平台、凝聚大团队、承接大项目、催生大成果、做出大贡献的机制,不断推进“破五唯”改革,不断完善校院(所)两级科研管理体系,促使有组织科研从学校向院(所)纵深发展,进而推动各院(所)、各学科、各团队进一步找准定位、凝练方向。就是要树立战略思维,推进高校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刻认识党中央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部署的重大意义,不断强化“学术带头人+核心骨干+青年人才”为主体的创新团队建设模式,加大对青年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加快学科、人才、团队和科研一体化发展。持续实施“拔节孕穗”科教协同育人工程,健全教研一体、学研相济、科教协同的“三全育人”组织体系,不断把高水平科技创新资源转化为高质量育人资源。建立学术型硕士招生指标分配与纵向科研项目经费挂钩的机制,带动学生早进团队、早进实验室、早进试验基地,在创新实践中求真知、育新人。就是要对接重大需求,增强支撑能力。围绕生物育种、作物绿色生态种植、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智能农机装备、农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奋力在关键共性技术、底盘技术和颠覆性前沿技术创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坚持产学研、农科教、育繁推“三结合”,不断完善共建共享共赢长效机制,加快提升横向合作、技术转让、成果转化经费反哺科研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校地、校企合作的显示度、贡献度。
问:您对于学校科技创新的发展预期是怎样的?
答:整体而言,我校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目前,《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十四五”专项规划》正在稳步推进并取得预期成果,其中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数、经费总量等重要指标完成度已经超过60%。《科技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中7大重点任务均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好去年科技创新工作推进大会精神,锚定“一个奋斗目标”、打造“两大高地”、推进“三个转变”、取得“四个突破”,实现“五个倍增”,为学校在加快开创全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中,早日建成“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一流农业大学提供更强劲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