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农历秋分,我国将迎来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时节,玉米金黄,稻谷飘香,广阔的田野上、葱茏的果园里,各种农作物、水果正陆续成熟收获,一幅幅秋收画卷正徐徐展开……这幅“丰”景画卷背后,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强有力的支撑,其中不少新成果新技术的运用,新品种的推广,技术服务工作的开展更打上了川农大的鲜明烙印。
下面就让我们借助一组图片,一起去看看。
杨文钰教授(左二)开展技术指导
杨文钰教授领衔研发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成为四川省首个连续3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加以推广的农业技术模式。到今年,该技术在全国1047个县近4万个新型经营主体、种植大户及部分小农户得以推广,实际推广面积达到1645万亩,培训全国农技中心推广干部及工作人员达20余万人次。
马均(左二)在眉山市东坡区永丰村开展水稻栽培研究
今年新成立的“马均”科技小院,还继续助力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打造。马均教授率团队研究形成的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在四川水稻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增产增收效果。
今年初,任万军教授率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团队首次将杂交稻高产高效机插栽培技术引入了汉源新建的高标准农田,致力于助推丘陵区水稻机械化快速发展。
雷小龙介绍油菜精量联合播种机
机电学院雷小龙副教授带着研究生自主研发了油菜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应用,提出“机播全苗+机管提质+机收减损”的油菜全程机械化技术路径,实现了油菜生产节本增效增收的目的。
伍碧华(左二)、课题组成员黄林与种植户实地合影
2022年,伍碧华教授选育的“蜀麦133”作为高产品种类别小麦通过国家审定,它是迄今四川省白粒小麦产量最高的品种,同时其抗病、抗逆、抗穗发芽特性也非常优异且突出。今年,小麦所又有2个优质专用弱筋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更多良种为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由我校团队选育的突破性玉米新品种“优迪899”生产经营权转让协议正式签署,标志着我校又一项重大科技成果成功实现转化落地。这一品种也是“十四五”四川省生物育种重大专项“绿色高效玉米重大新品种培育”项目实施阶段性成果。
今年8月,我校选育的杂交稻新品种“川康优6308”百亩全程机械化示范片进行现场测产验收,最终测得平均亩产干谷830.6公斤,最高田块亩产达到844.2公斤!这不仅意味着“川康优6308”达到超级稻认定标准,也进一步突破了我省平坝丘陵区优质稻大面积规模化、全程机械化生产亩产的高产纪录。仅2023年,这一品种的推广面积将近30万亩。
第一完成人生科院姜延志教授开展育种工作
今年,由生命科学学院姜延志教授主持选育的新品种天府黑猪禽新品种及配套系获得农业农村部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并通过。这一新品种实现了以四川地方猪遗传资源为主的培育品种“零”的突破,也打破了国外猪种一统天下格局。
赖松家教授(左一)介绍天府黑兔选育过程
由动科学院赖松家教授历时20余年选育的天府黑兔是我国第一个人工培育的黑色优质肉兔新品种。它在今年获得了农业农村部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并通过。
天府农华麻鸭第一完成人王继文(左一)介绍新品种
2023年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的“天府农华麻羽肉鸭配套系”,是我国首个获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的麻羽优质肉鸭配套系。
2022年10月,李仕贵教授作为学校服务成都“天府粮仓”的首席专家代表,分别与东部新区、崇州市、大邑县签订科技战略合作协议。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围绕《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实施方案》的建设目标,学校将重点支持5个十万亩粮油产业园区和36个万亩粮经复合产业园区的建设,提升园区科技支撑水平和产业整体发展实力,共创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继获得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中国农技协“最美科技工作者”、四川省科技特派员先进个人后,今年5月王西瑶教授又在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大会上被授予“全国创新争先奖”。她带着学生连续多年扎根布拖科技小院,聚焦当地马铃薯产量低、活力差的突出问题,用科技帮助当地实现21万亩优质马铃薯种薯的供应,把科技兴农的种子撒播在布拖乡野的沃土里。
这些图片故事,只是学校致力于用科技助力农民丰收的一些典型,默默投身到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中的川农人还有很多很多。
据统计,2022年以来,学校发表以《Nature Genetics》为代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收录论文874篇,其中中科院大类TOP论文448篇;“植物学与动物学”、“社会科学”分别迈入ESI全球前1‰、前1%行列;新增国审动植物新品种12个,省级品种17个;有10个品种和31项技术入选四川省年度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分别占到全省的1/5和约1/3;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32项,四川省科学技术奖主持获奖数在全省高校中位列第二,农业农村部丰收奖主持获奖数位列全国19所参评农林类高校榜首。
而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路上,川农人同样蹄疾步稳。2022年以来,学校选派各级各类科技特派员256名、三区科技人才112名、科技下乡万里行团队23个,行业产业专家86人,组建乡村振兴科技服务团130余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指导、培训1500余次,培训各类人员超33万人次。去年以来,我校还获评省直部门和有关单位定点帮扶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科技厅“2022年度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服务之星’”荣誉称号及科技部科技人才与科学普及司等单位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