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教师工作业绩评分细则》等六个人事管理文件在校园网“文件通览”与广大教职工见面,学校新一轮人事管理政策的修订完善工作圆满结束。
人事人才政策体系更加完善
2021年12月,学校隆重召开了人才工作会,新制定出台《关于新时代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意见》《人才引育激励十二条举措》《人才引进工作办法》《教职工荣誉体系实施办法》等4个人才引育新政策。
2022年7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修订版新鲜出炉,开启了原有11个人事管理文件修订工作序幕,具体包括《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专业技术岗位聘任管理办法》《教师工作业绩评分细则》《教职工奖励办法》《事业编制人事调配管理办法》《合同制聘用人员管理办法》《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教职工年度考核办法》《中层单位基金管理办法》《基础性绩效工资和生活补贴发放办法》和《课时津贴和坐班津贴发放办法》。
以《关于新时代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意见》为牵引和统领的上述15个文件,构成了学校当前人事人才政策体系,在原有基础上更加系统和完善。
本轮修订,坚持以上级政策新精神、学校发展新要求为基本遵循,坚持以改革创新和传承延续相衔接、积极探索和稳中求进相统一、注重激励和适当约束相结合为基本原则,坚持以激励高端、调动中间、扶持年青、关照年长为基本路径,保持了文件整体构架基本不变、经费年度预算基本不变、职工整体利益基本不变,以期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和人才红利,凝聚强大正能量,为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策支撑和人才保障。
注重质量导向评价权重向标志性倾斜
着力构建“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从简单看数量向注重看质量转变,切实将评价权重向高质量、标志性、显示度、代表性成果予以倾斜。例如较大幅度提升了科技成果奖、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科研项目、学科评估晋级、博士点申报、专业认证、国家级课程及竞赛、招生就业等项目的业绩计分。较大幅度提高了院士入选、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和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科研项目、一流学科及博士点申报等项目奖励。均适度降低了审定品种(产品、新药)、知识产权计分(或奖励),但对于实现了转让的,再增加计分或奖励。改变了教材、专著、论文的计分模式,不再按作者进行计分,而是与成果、品种一样,按部按篇实行总分包干制,由负责人进行二次分配。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在原层级内动态聘任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层级间的动态聘任,既实行低职高聘,也个别高职低聘。以上调整充分体现更加注重成果质量、成果影响力和成果贡献度。
注重政策联动增强系统改革聚合力
近两年,上级部门密集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规定》等一系列涵盖人才、创新、评价、激励、考核等高频词的指导性文件,为学校政策调整提供了基本遵循。《教职工年度考核办法》密切对接了中组部、人社部今年2月最新出台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规定》,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考核内容、标准、程序及结果运用;《专业技术岗位聘任管理办法》与学校《学科建设双支计划》《专业建设支持计划》《社会服务支持计划》等管理制度密切对接;《教职工奖励办法》根据“破五唯”相关要求,取消学术论文和专利的直接奖励,将原奖励年度预算1200万调整700万至双支计划后补助,预算500万作为非单列奖励且按70%保底,单列项目再据实核算。基础性绩效工资、课时津贴及坐班津贴、中层单位基金等三个待遇文件均仅作了小调整,与学校干部选拔任用办法、人才优先发展若干意见、专业技术岗位聘任管理办法等相对接。以上调整充分体现了与上级最新政策、评估指标、学校其他板块政策进行紧密对接,更加注重政策的联动性。
注重利益平衡兼顾不同岗位不同群体
人事工作无小事,涉及全体教职工切身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尤其谨慎,须同时兼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不同岗位,在编在岗、合同制聘用、离退休等不同群体,突出贡献与累计奉献等不同绩效,须更加注重各方利益的平衡。自2008年实行教师工作业绩评分政策以来,学校始终密切关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模块计分所占的比例结构,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近年来学校实际情况,明确提出总控比例限定,即人才培养业绩分占比原则上不得低于45%,若实际核算不足45%,则按相应比例增加计分额度,对承担公共基础课教学科研单位的管理费保底补差等也进行相应政策倾斜。对出国访学、休产假等特殊情况统筹兼顾,可相应减免业绩分要求;对管理服务岗位的兼职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合格按10分、优秀按12分计。对离退休同志,除了社保养老金之外的校内待遇,生活补贴按上级要求调整,教师节和春节慰问费按学校标准调整,并适度上调高龄补贴,且增资部分单列发放,不作养老金调资冲抵。
注重精准管理确保规范落地见效
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不断完善的制度,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本次政策调整,切实着重精、细、实,进一步优化程序、理顺逻辑,有量化标准,有执行要求,更加注重精准管理,真正将制度的规范管理落到实处。在人事调配方面,进一步严控编制管理,强化定岗定员定责;进一步严格岗位调配,除组织调配外,个人申请跨校区、同校区跨单位、同单位跨岗位调配应分别工作5年、4年和3年及以上;进一步规范校外兼职,须与本人研究领域相关,要能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必须严格审批程序,并保质保量完成主责主业。在合同制聘用人员管理方面,按照按需设岗、择优聘任、分类管理和畅通发展原则,调整了准入年龄,强化了年度和聘期考核要求,与编制内教职工晋升管理职员岗位及专业技术岗位相对应,适度调整合同制聘用人员岗位等级晋升条件。在博士后管理方面,进一步强化单位主体责任、导师第一责任的管理机制,优化招收条件,实行分类资助,强化过程管理,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博士后招收,持续做大做强队伍,加快适应国家人才支持政策调整的新导向和各科研院校人才竞争的新趋势,为学校教学科研能力提升注入强劲动力和活力。
积极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师德师风、工作实绩、累计贡献、公益服务是人才工作的最基本考量。近年来,学校抓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前所未有,政策创新为人才营造的条件也前所未有,人才为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是前所未有。学校不断加大人才引育力度,一茬茬优秀博士、硕士人才持续加入,一个个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人才持续涌现,一波波高级职称教师、研究生导师持续成长,学校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政策红利和人才红利不断释放。
接下来,学校将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人事制度改革的强大引力和政策活力为契机,扎实推进人事人才系列制度落实、落地、落细。学校号召各教学科研单位和各级领导干部,务必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和聚才的良方,积极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厚植人才沃土,激发人才活力,赋能高质量发展,为“五个农大”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