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悟“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农业专家,也要靠广大农民”的科学内涵,持续发挥组织优势,为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贡献川农力量。
聚焦顶层设计,找准助力“着力点”。校党委始终以“兴中华之农事”为己任,坚守立德树人、强农兴农初心使命,聚焦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科学谋划、高位推进。成立四川农业大学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相关校领导、职能部门为成员,全面统筹协调推进相关工作。召开班子成员专题务虚会、校党委全委会、全校中层干部大会,就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怎么办、怎么干”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汇聚共识。聚焦“绿色、生态、健康、高效”目标,印发《关于服务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专项行动方案(2022-2025)》,从输良才、建良台、育良种、推良技、献良策、呈良效系统谋划“四个一”行动目标、十大重点任务,每年投入经费1000万,支持“天府粮仓”建设。形成了书记校长牵头抓、班子成员齐谋划、专家人才齐献策、中层单位齐推进、全校师生同落实的“五位一体”工作格局。
聚合优势资源,夯实助力“基本盘”。校党委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围绕作物增粮、果蔬补粮、畜牧节粮,聚合全校优势资源,夯实“天府粮仓”建设基础。聚焦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和水果蔬菜等主要经济作物,加强院系协作,整合农学院、园艺学院等“两院三所一室”优质种质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科研资源优势,瞄准“卡脖子”问题集中攻关,先后育成宜香优2115、川单99等优质川粮新品种121个;整合机电学院、食品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资源,聚焦新型农机设备、农产品精深加工、智慧(数字)农业等领域研发攻关,齐聚发力“藏粮于技”。整合资源学院和环境学院资源,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调查监测与保护修复、土壤健康和肥力提升等应用研究,研发耕地质量提升关键技术,聚合发力“藏粮于地”。整合营养所等“一所两院”资源,聚焦饲料高效利用和减排、规模化健康养殖、渔农综合种养、重大疫病防控、工厂化智慧渔业等技术,构建畜禽、水产绿色健康环保节粮标准化养殖技术体系,聚合发力“节粮于肉”。
聚力队伍建设,强化助力“驱动力”。校党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制定“十四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确定“1515人才工程”建设目标,出台《人才引进工作实施办法》,近3年围绕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在生物育种、健康养殖等优势特色学科领域,成功延揽集聚海内外各类人才240余名。通过《学科建设双支计划》《社会服务支持计划》等专项支持计划,每年累计投入近1亿元支持人才培育,依托校地校企校校共建的40余个产教融合基地、乡村振兴学院等平台培优育强,形成头雁引领、中雁竞进、青雁齐飞的人才“雁阵”。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构建四层次五类别教职工荣誉体系,实行优秀人才特聘高级职称制度,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热情。修订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专业技术岗位聘任管理办法》等,优化不同学科、不同岗位差异化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
聚责担当作为,提升助力“精准度”。始终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通过支持加入“三区三州”人才库,创办领办协办合作社、技术协会,组建技术专家团队等方式,选派党员专家、科技特派员和研究生到贫困地区、农村一线工作,形成定点帮扶科技特派员、产业科技特派员、项目科技特派员等服务团队60余个,构建起“党员专家+骨干+研究生”的技术团队,充分发挥党员师生先锋模范作用,精准把科技送到田地间,把成果带到百姓家。坚持党建引领,双向赋能,秉持支部建在“连上”,把支部、党小组建在科研团队、科技服务团、科创农庄、科技小院、博士工作站,构筑起“支部+团队+党员”平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与循环利用科研团队党支部研究成果先后2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在全国推广。引导教学科研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与园区、合作社、种粮大户“手拉手”“结对子”,以党建引领发展,探索出“平台+双党课”“四点一线”等一批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新模式、新路径,将科技兴农的旗帜插在科研一线,树在农村前线,立在百姓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