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路上党旗红

——记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动物营养研究所党委

2021-06-30 09:50:13作者:杨雯 审稿:江英飒 来源:宣传统战部 点击数:

  

在我校,只有不到60名教职员工的动物营养研究所特别引人注目:全所不但科研总经费和人均科研经费名列全校前茅,而且还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和农业部(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教学团队、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农业部创新团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众多头衔。它曾先后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省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计划标杆院系培育单位和首届新时代高校十大基层党组织实践案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它又被党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

是什么让这个集体释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我们靠的就是团队凝聚力!”研究所党委书记钟邦胜自豪地说,在团队建设中,研究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推动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

“如果没有为人民的宗旨意识,那么我们不可能在文革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创新性地建起‘猪公馆’……”这个6月初,结合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退休多年的王康宁老师又一次被请来,给所里的年轻人讲述所里老前辈艰苦奋斗的历史,增强年轻学者克服困难的信心,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团队,开展研究工作。不仅是这次的党史学习教育,不时请老前辈来“传经送宝”,让后辈学人从他们那里汲取不断奋进的精神养分,补足精神之钙,这是动物营养研究所党委形成多年的老传统。

为加强师德师风、教风学风建设,挖掘优秀学科文化的育人功能,研究所党委不仅举办“听老一辈讲学科建设”等活动,还抓住杨凤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等时机,传承好“川农大精神”,弘扬“先做人,后做事”的优良作风。

多年来,营养所党委一直强调“先做人后做事、道德与文章并重、思想与业务并重”,因此始终重视强化思想引领力,并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做好各项业务工作的根基。研究所党委为此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构建完善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传承弘扬“川农大精神”和“奉献、协作、求实、创新”的营养所团队精神,构建党建与中心工作目标、过程、结果有机融合,以一流党建,促进锻造一流团队、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建设一流学科新格局的“1统领2弘扬3融合4促进”融合式党建模式。

营养所党委班子始终带头做到“双注重”,即注重学习锻炼,通过参加党委中心组学习、外出培训、挂职锻炼等形式创建学习型班子;注重将理论学习与中心工作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相结合,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营养所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问题为导向进行了大量创新性研究,取得了一批关乎人与动物健康的标志性成果。其中,先后获国家科技二等奖的两个项目,正是旨在解决我国淡水鱼和生猪养殖中存在的用药量大,影响产品和产业安全等问题,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

为夯实党建基础,营养所党委不断创新各种机制。通过邀请专家专题讲座、集中研讨等方式高质量开展“三会一课”,完善理论学习机制;通过建全支部建设机制,根据课题组、实验室等,探索“网格化”建设党支部,不断优化支部设置。最近,针对不少师生因为实验需要较长期待在雅安农场的实际情况,所党委就正在研究在目前9个党支部的基础上,再增设一个临时党支部,扫除党建“盲区”。

所党委创新工作制度,完善老党员与新党员、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党员与群众三个“1+1”结对互助机制,细化班子成员联系研究室、党支部、教师、民主党派人士制度,健全党政工、研究生会和导师齐抓共管的师生思政和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形成了党风正、教风好、学风优的良好氛围。正是在这样立德树人,严谨治学的氛围里,营养所培养的研究生茁壮成长,走上工作岗位后广受好评,不少成为业界翘楚或业务骨干,使这里不仅收获了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还获得了“动物营养界黄埔军校”的美誉。

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有效的党建工作不但增加了大家的凝聚力,也增加了团队干事创业的动力。

近五年,营养所党委强基固本,筑牢立德树人堡垒,师生党员获评全国创新争先奖、优秀科技工作者、“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省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楷模、杰出人才奖,国家奖学金等省部级以上荣誉奖励61人次。

近五年,营养所党委对标一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猪抗病营养研究成果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填补了猪营养标准空白;草鱼健康养殖研究成果大幅度降低了食用鱼体内的药物残留;碳水化合物提高母猪繁殖效率研究成果较好解决了母猪繁殖效率低这一制约我国生猪高效生产的瓶颈问题;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成果降低了畜禽养殖对豆粕的需求,助力解决豆粕进口“卡脖子”问题。五年来,全所共发表科研论文746篇,其中SCI论文577篇;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3项、三等奖5项。母仔猪一体化营养、动物抗病营养、淡水鱼营养等三个领域的科研水平达到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水平。所属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A-,入选国家和省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保持ESI前1%,排名持续上升。

近五年,营养所不忘初心,勇担兴农使命,始终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不断把研究成果快速应用于生产实践,服务农业农村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需求。营养所先后与31个大中型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建博士工作站、研究中心和产业研究院,研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转化新成果,校企合作模式入选教育部《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典型案例集》。编写的《图解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系列图书》等科普读物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受到中国新闻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近五年,新增校企(地)共建博士工作站、产业研究院等20个;开展横向合作项目278项,组织参加科技研讨培训76场次,转化科技成果30多项,研制新产品16个,企业新增产值超100亿元,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堡垒无言,却能凝聚力量。党员们亮身份、当先锋、树形象,成为营养所奋进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川农动物营养学科没有天时,没有地利,只有人和。”曾有“211工程”评审专家感叹。“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超人用”,这里无论专家学者还是科研助理工作量都绝对饱和,“5+2”“白+黑”是大家工作的常态。一个个深夜甚至凌晨,成都校区第六实验楼、第七教学楼下,最晚离开的车子大部分属于动物营养研究所的老师们。

为工作,陈代文教授一天赶过三趟飞机,曾疲惫到在和同事的讨论时不知不觉晕过去,但始终坚持“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周小秋教授总是7点半就到办公室开始忙碌,几乎全年无休。

还有更多的70后、80后中青年骨干,他们担起了科研任务的具体实施,在人才培养、对外服务中挑起大梁。“越多的平台条件对学科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但平台多也意味着事务性的工作多。几乎每位专家教授除科研外都承担着其他‘副业’,但从没人叫苦叫累,推脱逃避。”联络、计划安排、接待陪同一批批的“111基地”专家,冯斌教授硬生生把感冒咳嗽拖成了支气管炎而住院;申报省发改委的重点实验室,王建萍副教授快到预产期还挺着大肚子备材料,迎检查……

其他基层管理服务人员也不轻松,不是在办公室就是在实验室或农场。太多时候他们顾不上家人,个别女老师把要小孩的事儿一拖再拖;工作多年的科研助理自嘲得了“过劳肥”……但只要所里一召唤,所有人还是无条件全力以赴。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一个党员一面旗,榜样力量引领前行。“在这样的一个集体中,想有丝毫懈怠都不好意思。”“看着老师们都是这样‘拼’过来的,感觉没有理由不好好做。”一种属于川农动物营养人的精神和气质就这样被传承着。

成绩的背后凝聚了营养所全体的辛勤和汗水。“站在两个百年的交汇点上,川农营养人将从党的光辉历程、优良传统中汲取精神力量,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强农兴农作为最高追求,紧扣国家和时代需求,以科技优势服务国家畜牧水产业发展,为学校建设有特色高水平一流农业大学,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钟邦胜说。

面对这样的一个集体,这样的一群人,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将在一流学科建设的道路上继续“甩开膀子”,迈出更扎实有力的步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优秀教师标兵】李仕贵:用科技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优秀教师标兵
  • 【优秀教师标兵】冯琳: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优秀教师标兵
  • 【优秀教师标兵】王西瑶:言传身教助振兴,走出“薯”光之路
    【优秀教师标兵
  • 《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修订为我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四川省科学技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