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中的川农人】攻坚:一片赤诚献田园

2021-06-29 08:18:10作者:黄云飞 审稿:江英飒 来源:宣传统战部 点击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全面打响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取得了彻底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胜利,创造了震撼世界的中国减贫奇迹。在这关键的历史时期,川农大勇担使命、尽锐出战,充分发挥科教人才优势,以对口帮扶雷波、布托、前锋为重点,全覆盖服务四川88个贫困县和45个深贫县,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带进百姓家”。

聚全校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和社会服务是学校的优良传统,从1983年学校与大邑县签订首个县校合作协议以来,学校一直致力于发挥科技人才优势服务三农。学校按照“政府(企业)、学校、农民三结合,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试验、示范、推广三结合”的原则,构建起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高度肯定的“雅安模式”,使之成为学校服务地方的一张靓丽名片。

学校专门制定出台《2015-2020科技扶贫工作方案》,统筹全面帮扶和对口帮扶,明确主要扶贫任务,细化帮扶重点工作,设立了科技扶贫专项经费200万元/年,为45个深贫县制定农业产业方案、提供科技人才支撑,强力助推对口帮扶的前锋区、雷波县等地脱贫摘帽。另一方面,修订教师工作业绩评分、奖励办法、职称评审等人事制度,在职称、职级、职务晋升上充分体现扶贫工作的权重,每年评选10名扶贫先进个人,近5年有6名专家获评推广型教授或副教授,单列经费用于奖励表彰在扶贫工作贡献突出的个人,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扶贫积极性。

从2012年起,学校派出各级科技特派员600多名,组织2000余人次专家到贫困县(区)开展科技扶贫工作,95位专家入选四川省科技扶贫万里行活动省级专家,30余位专家被人社厅聘为科技服务专家,300余人(次)专家入选四川省科技厅“三区”人才项目,先后实施各类扶贫项目近200个,用一项项新农艺、新技术、新品种,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实现造血式扶贫。

根据省委统一部署,学校定点帮扶广安市前锋区和凉山州雷波县。我校充分发挥学科、人才、科技和平台优势,打好扶贫“组合拳”:先后选派全脱产精准扶贫干部6人,其中驻村干部4人;组织近千人次师生开展现场指导与服务,累计培训人员13000多人次;开展支部共建、党课专题培训等各类帮扶活动200多次;整合各类资金超2400余万,借助学校川农牛e购等平台,开展包装设计、产品营销等活动,有效帮助雷波和前锋农产品拓宽了市场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首批全国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试点的10所高校之一,学校按照“政府(企业)、学校、农民三结合,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试验、示范、推广三结合”的原则,构建起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高度肯定的“雅安模式”,使之成为学校服务地方的一张靓丽名片。党的十八大以来,“雅安模式”制定5雅产业技术日历,形成四川省地方标准10余套,企业标准和技术规范30余套,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187项(个),组织了320余名专家举办各类培训推广170余班(次),培训各类农业从业者超2.5万人次,新增经济效益9.5亿元。此外,“雅安模式”也走出雅安,新建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攀西、内江、川南、遂宁、彭州等5个分院,持续推动雅安乃至全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除了“雅安模式”,学校还针对贫困地区农业科技需求不一、人才缺乏等问题,大力推行“科技小院”模式。依托11个科技小院,学校切实打通科技服务农户与精准脱贫的“最后一公里”,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特困山区,实现为贫困户服务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的目标。全省60多个市、州、县(区)与学校签订全面或科技合作协议,约定双方将共建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160余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1个、专家大院48个、博士工作站65个。这无疑是对学校社会服务能力与成效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肯定。

学校先后荣获“四川省脱贫攻坚奖先进集体”、“四川省高等学校优秀服务型党组织”、“四川十大扶贫爱心组织”、全省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先进集体、“2019年定点扶贫先进省直部门(单位)”、“2019年高校定点扶贫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相关扶贫案例入选四川省委组织部主编的《“绣花”功夫四川脱贫攻坚案例选》、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和国务院扶贫办“志愿者扶贫50佳案例”。

面对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形势,学校步履不停,立即着手开展一轮的布局。不仅在去年出台《四川农业大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2020-2025)》,明确未来5年要围绕“十百千万”4级目标持续发力,更是立即行动起来,在继续加大力度建设好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基础上,先后成立成渝乡村振兴学院、天府新区乡村振兴研究院等高端平台,积极投身天府绿道建设、“川农牛IP”打造、“1链3e7星”技术集成推广与示范、乡村振兴企业孵化等项目,持续强化科技成果供给,加快成果推广转化示范,不断探索和创新地方农业高校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川农大模式”。2021年4月,《社会服务支持计划(试行)》重磅出台,吹响了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的冲锋号,彰显出川农人久久为功、服务“三农”的豪情壮志与必胜信心。

回顾漫漫扶贫路,川农人的“三农”情怀始终不减。四川全部88个贫困县都有川农人的身影。专家教授们纷纷走进大山里、走近田埂边,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为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持续的智力支持。

吕秀兰:她的名字与“丰收”联系在一起

吕秀兰,园艺学院园艺系教授。果树学重点学科硕士、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天府万人计划”天府农业大师和成都市天府新区生态农业国家级领军人才。担任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葡萄首席专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水果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兼葡萄岗位专家,甜樱桃育种、“羌脆李”研究和四川省科技扶贫万里行水果产业技术服务团等首席专家。2019年-2021年先后荣获科技部首批“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和“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吕秀兰每年200余天战斗在水果产业一线,足迹遍布高原藏区、大小凉山、秦巴山区和乌蒙山区。探索出“建立一个基地,浓缩成一个样板,成为一个看点和亮点,带动一方产业,辐射整个行业”的扶贫模式,每年直接带动5000余人依靠种水果脱贫致富。人称“水果教授”。

她是技术过硬的“吕葡萄”,成就了杨志明为典型的种全国最好葡萄标杆,300亩葡萄年均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凉山州近4年葡萄面积由3.5万亩增加到20余万亩,产值超15亿元,成为我国优质晚熟葡萄之乡;我校对口帮扶的广安前锋区虎城镇茶花村合作社由于不懂种植技术导致120亩葡萄年亏损300余万元,经实地培训指导后,第二年利润就达100多万元等典型。

她是百姓期盼的“吕李子”。自主选育的李新品种“羌脆李”和“羌脆大李”,在全省30个贫困县均形成规模产业。省内累积面积达50余万亩,投产树年产值70亿元左右,仅茂县2019年栽培面积7.3万亩,产值12.0亿余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成为全县8万果农持续脱贫的主导产业。通过在科技部定点扶贫的乌蒙山连片特困区屏山县推广“六统一分”标准化管理模式,2019年至2020年全县12万亩茵红李提质增效递增1.5亿元以上。

她是攻坚克难的“吕樱桃”。通过甜樱桃安全丰产优质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产量实现了翻三番,达到每亩1500斤。推广甜樱桃新品种“红灯”、“拉宾斯”、“蜀珠”、“川早红”、“先锋”等面积达5万余亩,推广良种化率达90%以上,纯收入达1.5-2.5万元/亩。

王西瑶:让土豆成为脱贫的金元宝

王西瑶,中共党员,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带领马铃薯师生团队,攻克长期制约特困山区马铃薯安全贮藏和食品健康的块茎休眠萌芽难控的科学问题,在国际国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高层次文章8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2个、实用新型专利20个。以集成创新的成果推进马铃薯产业扶贫,服务乡村振兴。

以四川省科技扶贫万里行马铃薯团队首席专家、中国农技协“四川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首席专家等身份,长期服务四川凉山州、甘孜州、阿坝州等特困山区县,牵头“产学研推”合作单位,主持研发了“四川及周边特困山区马铃薯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新成果,构建了以种薯活力调控为核心的“良种、良繁、良法、良品、良模”产业联动新模式,建成示范基地98个,技术培训25000人次、累计推广面积1975.6万亩,新增利润125.17亿元。

倡导并践行在基层中强化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引导研究生深入基层创新创业,研究生荣获国际大学生社会企业创业大赛奖(GSVC),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创业英雄100强、创业就业典型人物等奖励12次。

王西瑶先后荣获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奖、先进团队奖,中国农技协最美科技人员称号、四川省先进科技特派员奖,农业农村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受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光明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四川日报、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报道。

田孟良:被农民需要的感觉更充实

田孟良,教授,博士生导师,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曾任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主持培育川产道地中药材川芎、川牛膝新品种各1个。2019年被科技部评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

2010年宝兴县政府向开展调研的省科技厅提出县里急需高水平的中药材研究专家,省科技厅经慎重研究通知我校。田孟良便放弃海外深造机会奔赴宝兴。

汶川地震后,宝兴的中药材种植受到了极大破坏。田孟良用6年时间选育了新品种“宝膝1号”,恢复了正品川牛膝的基原,并配套推广标准化种植方法。宝兴县现今建成了全国川牛膝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宝兴川牛膝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高品质的关名得到市场认可,药农收益大幅提高。

田孟良挂职担任宝兴县副县长期间,宝兴县与四川省中药饮片有限责任公司达成共建中药材生产基地合作协议,双方共建万亩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形成集生产、研发、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为解决农民最迫切的问题,让好技术惠及更多的贫困地区,田孟良走遍了四川省的181个县,足迹遍布深度贫困区。仅2015到2017年两年,行程就超过20万公里。田孟良从2015年3月至今,他单是从成都前往金川县玛目都村的次数就超过了20次。

2019年10月,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对全国92名科技特派员进行了通报表扬,田孟良名列其中。

扶贫干部 勇担责任

在新的时代使命前,“兴中华之农事”不是一句口号,还有许许多多的川农人勇担时代责任,将自己牢牢扎根在祖国西南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下足真功夫,实实在在地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2018年6月,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党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葛飞到国家深度贫困县雷波县垭口村扶贫。他与我校另一位驻村干部胡剑锋一起将蜜蜂养殖与种草养畜相结合,完善为“玉-草-蜂-畜”种养循环产业,垭口村从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328元/年增加到2019年人均纯收入7370元/年,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垭口村贫困发生率从近50%降低至0%,2019年顺利摘帽。2020年团中央授予他“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扶贫助困好青年”荣誉称号。

万雪琴教授帮助康定市吉居乡吉居村、九龙县烟袋乡毛茹厂村、乡城县正斗乡北坝村、巴塘县苏洼龙乡苏洼龙村等几个典型贫困村成功开发出“横断山老核桃”和“鲜榨核桃油”两款特色扶贫产品。2019年当地群众仅依靠核桃就普遍增收30%以上。

罗培高教授在石棉县挂职期间积极推动农户采取标准化种植和仿野生种植两种方式大面积引植“八月瓜”,并由县供销合作社牵头,研发“八月瓜”果茶、果酒、果油等加工产品,同步规划乡村旅游,仅1年左右就帮助当地种植户户均增收近四万元。

在汉源挂职的龚荣高教授创新开展党建带动扶贫,助力地方开展以苹果、花椒、李子和高山蔬菜为主的产业扶贫,在2018年实现户均增收2万余元。

叶萌教授帮助凉山州金阳县寨子乡推广种植红花椒,预计平均每户可增收6万元。

还有何祖锋、饶远林、张韬、孙成勇等誓要为众多乡亲找到发展出路的驻村干部,他们“扎根”农村,用有效靠谱的指导、实在贴心的服务,为脱贫攻坚战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

……

在这场战役中,川农人们秉持着“川农大精神”,把一片赤诚奉献给田园,用实际行动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雅安市委书记夏凤俭来校作专题报告
    雅安市委书记夏
  • 学校召开宣传思想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推进视频会
    学校召开宣传思
  • 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宣讲开讲
    党的二十大精神
  • 学校举行2022年教职工党支部书记集中培训
    学校举行2022年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