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川农大精神”】“川农大精神”永放光芒

2020-07-15 09:36:52作者:文心田 审稿:江英飒 来源:宣传统战部 点击数:

  

编者按人无精神不立,校无精神不兴。在百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一代代川农大人用爱国、求实、奋斗铸就了“川农大精神”。时值今年"川农大精神”命名20周年,为弘扬“川农大精神”,营造学校“双一流”建设浓郁氛围,激发全校师生奋斗学校教育事业的热情,校园新闻网开设“感悟‘川农大精神’”栏目,欢迎广大师生围绕“爱国敬业 艰苦奋斗 团结拼搏 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兼顾学校百十余年历史积淀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以及国际化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等,谈谈你对“川农大精神”的理解与感悟。来稿请投1025232634@qq.com,联系人及电话:张惠0835-2882223。

今年是“川农大精神”正式命名20周年,学校发出通知,要深入挖掘“川农大精神”的内涵,进一步研讨如何传承、践行“川农大精神”。此举对学校在新世纪新时代继续奋进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非常赞成。这反映了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的高瞻远瞩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夙愿,“川农大精神”来之不易,极其宝贵,据学校档案馆查阅,到目前,还未见全国另外哪所高校有得到中央肯定,受到社会广泛赞誉,以一所高校校名命名的大学精神。“川农大精神”值得我们千百倍珍惜,好好发扬,是学校永远不能失去的灵魂。下面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一些对“川农大精神”的认识和感受。

一、“川农大精神”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广泛性

“川农大精神”的命名和十六字表述(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是上世纪末,在上级党委领导下,经全校师生反复讨论提炼,上下沟通,最后上级批准确定并命名的。精神是无形的,联系川农大的发展历史,可发现这种精神在川农大是客观、真实而广泛存在的。

我是文革结束后,作为首届本科生于1978年初入读四川农学院(1985年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的。来后才知道学校是1956年从成都迁到雅安的,其前身是四川大学农学院。1956年至1978年这22年,学校的历史我没有亲历过,但我知道学校搬迁到位于川西盆周山区的雅安后,办学条件极其艰苦,经历了许多坎坷和磨难,但学校没有垮掉、散掉,而是挺了过来。我们进校后,1978年国家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之后到2000年,又是22年,学校不畏艰苦,奋力拼搏,自强不息,取得引人瞩目的突出成绩。记得2000年6月《中国教育报》头版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从8000万到300多亿》,报道川农大改革开放的22年间一共获得了8000多万科研经费,却产生了380多项科技成果(其中包括国家发明一等奖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项,产生了院士、教职工人均科技成果达0.6项,创造了300多亿元的经济社会效益。这篇文章在全国高校中引起巨大反响,使许多不了解川农大的人开始对川农大刮目相看。要知道,到2008年,全国能主持并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一等奖的学校只有两所,一所是清华大学,一所就是川农大。这些成绩是川农大的硬核,体现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在四川其他省属高校无法企及,川农大以一省一校的指标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行列。为什么川农大在1956年迁雅安后能生存下来,为什么改革开放后又取得那么多引人瞩目的成果?我国著名家禽育种专家曾凡同教授生前说过的话很好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他说:“我们到雅安后的几十年中,都有过很多机会离开雅安到其它地方去,但是我们都没有去。这不是说我一个人,而是川农大绝大多数的人都这样。如果都去了,川农大也就不存在了。为什么我们都不去,最根本的原因是党的长期教育和我们心中对党的赤胆忠诚和报国之志。”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学校在争取进入国家“211工程”过程中,不断有学校总结材料向上级汇报,包括改革开放后我校派出的留学回国人员的情况。1998年,当时省委组织部领导听取和看到学校的汇报材料后,我多次听到他们反复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川农大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为什么川农大派出国的留学人员绝大多数又回到了学校?这引起上级的高度重视。随后,省上派出联合调查组进驻学校,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师生员工的讲述后,他们认为,确实存在一种根植于川农大,长期影响和滋养着川农大人的大学精神,也就是之后命名的“川农大精神”。

“川农大精神”经过了数代川农大人的薪火传承和实践升华才逐渐形成。我们校内常说的“三杨”——在雅安独立建校以来的第一任院长杨开渠、第二任院长杨允奎和第三任院长杨凤,他们都是留学回国人员。他们长期把兴农报国作为第一选择,而不把物质享受放在第一位。正是以他们为代表的一代代川农大人,不仅仅是教师和科研人员,也包括管理岗位和后勤战线的广大职工,满怀振兴中华之志,团结拼搏,艰苦创业,自强不息,默默耕耘在农业科教第一线,才在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创造出了非凡的业绩,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川农大精神”在全国的影响

“川农大精神”是在学校长期办学历程中,逐渐形成的。进入本世纪以来,“川农大精神”在省内外逐渐产生了较大、较深远的影响。对此,自己和广大教职工感到自豪,同时也倍受鼓舞。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大的影响?一是由于包括《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四川日报》等众多媒体对“川农大精神”进行的多轮集中宣传与报道,体现“川农大精神”的众多人和事,真实而感人;二是“川农大精神”本身具有的重要时代意义。

2000年,刚刚进入新世纪,“川农大精神”就迎来了一次全国性的宣传与报道。2000年6月至12月,《中国教育报》、《四川日报》均在头版以一系列大篇幅文章集中报道了学校从1956年迁至雅安独立建校40多年间,特别是改革开放20余年来,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各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和对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和这个过程中学校自身形成的“川农大精神”。《四川日报》长篇报道中,《奇迹是怎样产生的》一文讲述了川农大人以兴农报国为已任,在艰苦条件下的奋斗拼搏,锐意前行;《科学精神的光辉》介绍几代川农大人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走出一条“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服务“三农”的办学新路;《“世外桃源”之谜》介绍川农大人高风亮节,不以追求个人利益、物质生活为第一目标,执着于农业科教事业的宝贵品质。《中国教育报》长文《从8000万到300多亿》报道川农大以较少的科研经费,研究出多项高水平科技成果,以及大量成果推广应用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作出的贡献和产生的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等。2000年7月,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省教育厅党组发出《关于学习“川农大精神”的通知》。这段时间我还带队“川农大精神”报告团,分别在成都和雅安举行过四场报告会,评价很高,反响热烈。

2001年7月,学校党委被中央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当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到校视察,对“川农大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02年1月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新华社《动态清样》(第3007期)《85%的回归率是怎样产生的?——四川农业大学吸引留学人员的启示》调研报告上批示:“‘川农大精神’应该总结、宣传和发扬。”这之后,“川农大精神”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更为广泛的关注,2002年1月29日、30日,《四川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报道了四川农业大学留学人员85%的回归率揭秘(上)(下),题目为《故巢燕归来》,1月31日,四川日报还以第二版整版刊登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学校15位留学归国人员的座谈采访发言,通栏标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回国》。2月初,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四川省教育厅再次发出《关于认真开展宣传“川农大精神”的通知》。4月,《人民日报》又在头版和第二版分别以《奇迹是怎样产生的》和《爱岗敬业自辉煌》为题发表“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报告”。紧接着,《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妇女报》,以及《四川日报》等均在显著位置刊文介绍了“四川农业大学85%留学人员归国”的情况和学校的留学人员工作。以上文章均报导了“川农大精神”对学校实现留学人员高回归率发挥的巨大影响。

2002年5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冒雨专程到雅安川农大视察,对学校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在新形势下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的成效表示赞赏和充分肯定。之后,“川农大精神”在全国有了更大的影响。

2003年,学校被中央表彰为“全国留学回国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仅22个单位获表彰),我代表学校到北京参加表彰会,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等领导接见。2003年9月,中宣部基层采访团来校调研采访。采访团成员来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和《科技日报》等中央媒体。记者们围绕川农大吸引留学归国人员,广大教职工情系“三农”,服务新农村建设取得的突出成绩展开采访,采访结束后,采访团很多记者都感慨:“川农大精神”太宝贵了,学校有很多感人的事迹,真是值得挖掘。

2005年学校迎来教育部本科教育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教育部专家组认为,“‘川农大精神’在全国同行中有深远影响,对川农大人才培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以‘川农大精神’育人,培养心系‘三农’、服务西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川农大精神”孕育出了“纯朴勤奋、孜孜以求”的校风,培养出学生“勤奋朴实、勇于开拓”的品质。这一年《中国教育报》、《教育导报》等对学校弘扬“川农大精神”,不断提高育人质量进行了多次报道。2006年7月,学校党委再次被中央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当年学校迎来办学百年,《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都结合“川农大精神”对学校办学发展继续做了报道宣传。

2007年,“川农大精神”再一次获得全国广泛关注。这一年,党的十七大召开,我作为参会代表带去了以全校师生员工名义写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一封信。没想到的是,信呈送的第二天,就收到了温总理的批示:“川农大的工作很有成绩。办学经验值得重视。”随后几天,《四川日报》等多家媒体都在头版位置报道了此事。这之后,教育部把川农大的办学经验结合学习“川农大精神”,以长篇简报形式上报中央政治局、书记处、国务院等和发往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和教育工委(教育厅),川农大办学经验被推广到了全国。

2008年10月,我赴京列席参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前夕,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四川日报》等十余家媒体记者在省委宣传部领导率领下来校深入采访。之后各媒体以多种形式对学校不断弘扬“川农大精神”取得的新成绩、做出的新贡献再一轮展开报道和宣传。

三、“川农大精神”的精髓和时代意义

川农大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自己在与广大教职工总结提炼过程中,认识到其精髓就是学校新老知识分子和广大教职工,致力于民族复兴、兴中华之农事以报国的奉献精神,和不畏艰苦、团结拼搏,履职尽责、严谨治学,追求真理、勇于探索,薪火传承、自强不息的精神。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从念大学到现在,我在川农大已40余年了,我深感学校要拥有较强的竞争力,没有自己的大学精神是不行的。什么是精神?我认为精神是一种血性。精神内藏于心,是人们带着目标与追求,不管条件多么困难与艰苦,都要奋力拼搏,去争取的内心动力与执着,是在每天的实干中体现出来的。今年5月全国“两会”期间,中国女排国家队队长朱婷亮相代表通道。有位记者向朱婷说,在抗击新冠肺炎战疫中,有一位在武汉一线的女护士,把您的样子画在防护服上,把女排精神作为自己的战疫动力,您是怎么理解女排精神的?朱婷说:“女排精神就是祖国至上,团结至上,顽强拼搏,永不言败。女排精神体现的是民族精神。”她还说,“女排精神不是在胜利时才有。有时候明知得不到冠军,我们也要竭尽全力。而且在平时体现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朱婷说的很好。确实,我们各行各业把自己的本职工作看得很神圣,有责任有担当,尽全力把本职工作做好,践行的就是这种民族精神。今年一月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突然发生,武汉保卫战打响,党中央一声号令,全国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义无反顾、逆行武汉投入到战疫一线,她们的行为感动无数人,她们体现的完全也是这种民族精神。我国中央电视台报道,石油战线著名的1205钻井队把“王铁人精神”带到伊拉克,创造了在伊拉克各国钻井队中最佳的成绩,体现的是中国人的这种民族精神,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我们川农大的发展也充分说明这一点。“川农大精神”体现的也是民族精神,不仅体现在教师、科技人员身上,也体现在全校各种不同岗位的职工和广大学生身上。“川农大精神”是团结向上的群体精神,有了这种精神的发扬和传承,才能铸就川农大的持续辉煌。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明年将是建党100周年,即将迎来中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我们倍感自豪和振奋。我们也深知,中国迈向全面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们还将面临许多困难和巨大的挑战。我们弘扬“川农大精神”,爱国主义是第一位的,祖国永远在我们心中,把我们自身的成长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不管在学校哪个工作岗位,都尽力把本职工作做好,遵循总书记对涉农高校的希望,心系“三农”,扎根学校,为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自己的贡献。最后我还想说的是,川农大在雅安办学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取得了巨大成绩。现在学校办学和科研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有的方面已差不多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在农业科技方面培养人才和出成果,仅靠高楼大厦和实验室的条件是远远不够的。川农大人既要瞄准学科前沿,即“顶天”,也要紧密结合农业和农村实际,即“立地”。因此,面向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和出科技成果,还必须踩田土、进圈舍、钻林子,这是农业科教本身的属性决定的。养尊处优是不行的,始终必须不畏难、不怕苦,奋斗拼搏。“川农大精神”是我们的传家宝,不管今后发展条件再好,都永远值得传承和发扬。与我们的“川农大精神”相辅相成的,还有我们的校训“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自强不息”。人一辈子应如何奋斗?价值如何体现?“川农大精神” 和校训里面都做了回答,她们对学校能够产生巨大的凝聚力。

相信“川农大精神”对学校继续发展还将发挥极大的推动作用。“川农大精神”永放光芒!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优秀教师标兵】李仕贵:用科技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优秀教师标兵
  • 【优秀教师标兵】冯琳: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优秀教师标兵
  • 【优秀教师标兵】王西瑶:言传身教助振兴,走出“薯”光之路
    【优秀教师标兵
  • 《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修订为我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四川省科学技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