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大精神新传人】陈代文:献身猪营养事业 一辈子干好一件事

2020-04-21 21:22:22作者:杨雯 审稿:江英飒 来源:宣传统战部 点击数:

  

“我是养猪的。”陈代文喜欢这样介绍自己,他说这话带着调侃,但更多是自豪。作为我国动物营养学界的知名专家、猪营养研究领域的重要领跑者,他率领团队为四川乃至全国生猪养殖业贡献良多,曾两获国家科技大奖,今年又被授予“四川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为“川猪安天下”,“以身相许”猪营养事业

在陈代文看来,潜心治学和关注社会不可分割,他常说:“生产上存在什么突出问题,科研工作者就有责任去研究解决。”

生在广安农村的他1979年报考大学,没填报与农牧林相关的专业却被我校畜牧专业录取了。养了一辈子猪的父母非常失望,儿子上了大学竟还要继续和猪牛羊打交道。他们更没想到的是,陈代文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研究养猪成了他的终身使命。

在跟随我国动物营养学奠基人之一杨凤先生学习期间,陈代文几乎跑遍了四川所有养猪的县,这让他了解了“川猪安天下”的重要意义,也深感“养猪人”责任重大。中国是世界第一猪肉生产和消费大国,生猪产业又占四川畜牧总产值的60%,多年来饲养量和出栏量一直处于全国第一,是四川农业金字招牌中的金字招牌。但长期以来生猪产业一直面临着生产成本过高、产业竞争弱、环境污染严重、安全隐患突出、优质饲料紧缺等突出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他率领团队,在营养与猪的健康和高效生产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并不断突破。

上世纪80年代,因为猪肉生产效率低,百姓买肉得凭肉票,吃顿猪肉不容易。“面对国家的事情,科技人员必须挺身而出,没有任何价钱好讲!”解决低效问题,陈代文认为自己这个从事营养研究者责无旁贷。

由于营养研究的需要,很多实验尤其是营养代谢实验为了数据准确,研究人员必须守在猪圈,长时间和猪在一起,这就注定了“猪营养的研究论文只能写在猪圈里”。为了搞研究,陈代文曾在内江一处猪场一待就是3个月,在猪圈里搭了张床,和猪儿住在一起。80年代初的冬天,猪场里没有任何保暖设备,晚上常只有1-2摄氏度。自己吃不饱穿不暖,但他却把猪儿照顾得像自己的儿女,用拖布把猪圈拖得干干净净;猪儿一叫随时查看;生崽了一刻不离地看顾;为了保证实验准确,采样标本不落地受污染,还直接用手接过粪便……

经过多年无数次反复试验,陈代文和团队确定出了猪生长全程营养需求参数150个,制定和修订中国《猪饲养标准》。在理论上,他构建的生猪生产效率评价新指标,即以每头母猪终身生产优质瘦肉量和每千克瘦肉饲料消耗量为指标的评价新方法,推动了生产效率的快速提升。在技术上,他1985年建立的仔猪阶段营养技术,比国际上提出的“三阶段”饲养法还早三年。这一技术的应用使肉猪生产效益大大提高,在肉猪出栏量和产肉率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四川母猪年饲养量从600万头降低到400万头。成果在全国10多个省市推广应用10余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15亿元。2010年,他主持的“母猪系统营养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就是科学家的责任”

陈代文身上透着科学家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他常说:“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就是科学家的责任。”

上世纪90年代,他受邀参加一次猪饲料添加剂鉴定会。这种添加剂可大幅提高瘦肉产量,换回可观收益,深受企业和农民欢迎。当专家们对新产品投去赞赏的目光时,陈代文却泼了冷水,认为新产品存在安全危害,喂过这种添加剂的猪肉将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强烈反对通过鉴定并推广。若干年后事实证明,他当时极力反对的新产品,就是后来被公众高度关注、国家明令禁止的“瘦肉精”。

陈代文曾算过一笔账:中国目前每年消耗的工业饲料约2亿吨,以平均值估测,其中动物吃后没被利用而浪费掉的能量,相当于1.6个三峡大坝的年发电总量。“我国养猪生产成本比国外要高一倍,养活5个人的粮食只能产出养活1个人的肉。”“在中美贸易摩擦前,国家每年进口大豆、豆粕、玉米超过1亿吨,其中大部分被猪吃了。在贸易摩擦中,大豆就成了卡我们脖子的商品。”说起今天的中国生猪养殖实际生产中,仍然需要提升的效率,还有安全问题、肉品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都让他感到如鲠在喉,时不我待。

在陈代文的脑海里,没有节假日概念,每一天对他来说都需要争分夺秒,需要忘我投入。即使在拿到国家大奖后,他也从没想过要休息一下,而是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孜孜以求。他说:“要改变现状我们一刻也不能懈怠!”

意识到进入新世纪后人们吃上“放心肉”的需求日益增长,他带领团队又开始进入猪抗病营养新领域,率先提出猪营养抗病理念,用“食疗”代替“药物”,以此减少抗生素等对人存在安全隐患的药物在养殖中的使用。

“你们还准备抢动医的饭碗?”一开始,各种质疑的声音纷至沓来,甚至团队中也有年轻人提出放弃,但陈代文没有气馁,困难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国际上没有,那就让我们走在前列。”

十多年里无数个日夜的沉潜钻研,他终于带着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构建了全新的猪抗病营养原理和技术体系,建立起全世界第一套猪抗病营养需求参数,成为安全、健康养殖的突破性技术,为老百姓实现从没有肉吃到有肉吃,从有肉吃到放心吃的转变提供了有力的营养科技支撑。2018年,陈代文凭借这项成果再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今年,已经是连续第三年国家以政府采购的形式购买和推广这项成果。它在全国的广泛应用已累计创造了80多亿元的直接效益,减少使用抗生素6000吨,少死亡猪200万头,少排粪污400万吨。

从“入行”到现在,在难题上连续突破,两次拿到国家科技大奖,陈代文的秘诀是,“研究的课题要对国家社会发展、科学进步有意义;同时,不三心二意,在一个事情上深挖下去,哪怕一辈子就做好一件事。”

“希望用五到十年的时间,让我们的养猪技术在生产实际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有肉吃”到“放心吃”,如今,陈代文和团队又瞄准了下一个目标——让百姓能吃上高品质的猪肉,实现“开心吃”。

“随着科技发展,未来生猪产业是多学科交叉、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高新技术产业。”“未来动物营养研究的中心一定在中国!”对此,他信心十足。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优秀教师标兵】李仕贵:用科技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优秀教师标兵
  • 【优秀教师标兵】冯琳: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优秀教师标兵
  • 【优秀教师标兵】王西瑶:言传身教助振兴,走出“薯”光之路
    【优秀教师标兵
  • 《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修订为我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四川省科学技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