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学校在成都校区召开畜牧学一流学科建设工作推进会,总结畜牧学一流学科建设情况,对标一流标准,补短板、强弱项,完善激励机制,争取把畜牧学科建设成为全国A+学科,高质量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这是学校开始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调研的首站。
校长吴德,副校长陈代文、李明洲,原副校长朱庆,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周小秋,研究生院、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人事处、党政办负责人及畜牧学科全体教职工参加会议。
通过分析学校学科建设情况,吴德谈到,纵向比,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成绩斐然,横向比,我校与兄弟院校差距非常明显,尤其是对标一流标杆院校,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需求,对照全校师生的期待,学校高峰学科的峰尖不够高,高原学科基数不够大,基数大的学科实力还很弱。因此,学校一流学科建设一定要做好“四个坚持”:坚持好学科特色、坚持好优化学科结构、坚持好学科与专业融合发展、坚持好学科方向持之以恒。
吴德分析了学科建设的基本结构,即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找准物质支撑、精神支撑两个支撑,完成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国际合作四大任务,实现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和谐四个推动。他强调,要在学科建设的基本结构中发挥作用,核心建设要素就是培育一流学者、培养一流学生、建设一流平台、营造一流学风、产出一流成果。要实现这“五个一流”,学校正在考虑实施“六大抓手”,一是抓教师创新活力,构建绩效激励机制。以学科建设双支计划、本科专业建设支持计划等制度为抓手,以经费资助为保障,让教师在教学、科研上“忙”起来。二是抓高端人才培养与引进。三是抓平台建设及运行机制,优化平台建设经费分配与评审,加强公共平台建设与管理,提高平台使用效率和绩效。四是抓考核督促机制。构建个人、团队和单位的多重考核体系,将进层次、入团队与职级晋升挂钩,单位业绩与调节费分配挂钩。五是抓服务保障机制。强化管理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开源节流,建设美丽校园。六是抓学术氛围营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教风带学风,学术讲座报告常态化,建立良好学术风气和氛围。
学科点负责人王继文介绍了畜牧学一流学科建设情况。该学科以国家教育方针为立足点,以“三个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适应社会需求,用人单位满意度高。通过外引内培,打造精良师资,新增省级以上人才28人次,中青年拔尖人才持续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在科研方面,重大理论和技术创新均有新突破,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条件平台不断完善,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增强,服务成效显著,通过转化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打响“川农大”品牌。逐步提高国际化水平,重传承讲创新,学科文化影响力增强,形成严谨、民主、宽松的团队风气,全方位加强学科宣传,营造良好文化氛围。通过建设,形成了猪抗病营养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草鱼健康养殖营养技术创新与应用、畜牧学科研究生“产学研”融合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等标志性成果。
动物科技学院9个研究团队、动物营养所5个研究室分别汇报了学科建设情况。两个单位还汇报了实验室、教学科研基地建设情况。
与会人员重点围绕研究生分类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讨论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措施。陈代文、朱庆、周小秋及研究生院院长、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周永红,人事处处长侯永翠对更好地建设畜牧学科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