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铸精神,栉风沐雨砥砺行。要真正读懂川农,须将眼光放到校园更深处:那条浓缩在校史馆里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发展之路,那本放在每位教师案头的红宝书,那流淌在每个川农人身体内的红色血脉。
70年来,代代川农人矢志不渝传承发扬“川农大精神”,坚定不移紧跟党和国家的脚步,大力推进依法治校,不断优化软环境,为学校发展提供硬支撑。
党建引领发展 永不动摇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回望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农业大学正是始终坚持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学校事业得高质量高速发展。
1949年12月27日,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欢呼声中进驻成都,由国民党长期统治的四川大学回到了人民手中。次年,川大地下党正式公开,共计党员13人,其中有两名党员是我校前身、四川大学农学院的教师。
1956年,学校迁雅安独立建院。经历6年的发展,在离开川大时,农学院已经成立了党支部,并因为党员数量不断增加,成立了牧医系党支部和农、林两系党支部,党组织架构基本成型。搬到雅安后,学校在年底便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四川农学院临时委员会,并以最快速度搭建和设立好党群部门、行政组织和教学组织,全面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领导,着力推动学校改善教学质量等工作,学校办学实力稳步提升。
1985年,整党工作在学校全面普开,广大党员普遍受到一次比较深刻系统的党的基本知识和党性教育。这之后,学校历届党委励精图治,坚持对党员进行经常性的党性、党风和党纪教育,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努力终有回报,学校党委也在1993年、2001年和2006年3次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近年来,学校党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
——抓牢思想引领,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引办学治校的纲领和旗帜,以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为载体,不断推动新思想进学术、进学科、进课程、进培训、进读本。
——抓严意识形态,完善落实思政工作和意识形态制度,出台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政工作的意见和思政课建设的实施意见,促进干部师生“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不断夯实筑牢、“两个维护”更加坚决自觉。
——抓细党建责任,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对标对表推进高校党建28项重点任务,开展党组织书记现场述责述党建,开展“双带头人”培训,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进一步彰显,党员队伍质量和结构进一步优化。
——抓强干部人才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修订干部管理办法,完善人才发展制度,成立教师工作部,加强教育管理激励。近2年来处级领导干部提任42人、轮岗交流39人,新增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万人计划和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省级以上人才工程人选100余人。
——抓实作风建设,以坚决态度落实完成省纪委监委调研督查和集中约谈45项整改任务,推进派驻纪检监察组改革试点,全面开展转作风提质效活动,持续向整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用劲发力。
——抓好事业发展,“双一流”建设稳步推进、ESI和QS排名显著上升,完成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吴德教授主持的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连续发表《Science》《Cell》论文,陈代文教授主持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今年周小秋教授主持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也已通过答辩。帮扶深度贫困县成效显著、入选教育部脱贫典型案例,国际化办学持续推进、新增2项学科引智计划。
省委彭清华书记、尹力省长先后来校考察时为师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对学校工作予以充分肯定。我校党建工作经验也在4月召开的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向全省高校分享。
制度建设 营造和谐校园
“天下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不断完善的制度。”从2013年7月第一版《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制度选编》付印开始,这句话便出现在了随后每一版制度汇编的卷首,也刻印在每位师生员工的脑海中。
2012年底,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学校迅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把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落实到工作的各个方面。2013年7月,在经过充分的讨论和征求意见后,收录了30份文件的第一版《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制度选编》正式发放到每一位老师手中,学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
仅一年过后,在2014年8月,包含40个文件的新一版《管理制度选编》就与全校教师见面。因为从教职工入职到退休,从学生进校到毕业,教职工在校期间会遇上的各种情况和问题都能在《选编》里面找到答案,所以本版选编发放后便受到了广大教职工的热烈欢迎,《选编》也有了一个亲切的别名——红宝书。
110周年校庆之际,为进一步加快推进依法治校,学校全面集中开展了管理制度“废改立”工作,编撰形成了《内部管理制度选编(川农大110)》,收录了更加科学规范的44项主要制度。全校形成了全校师生员工办事依制度、遇事找制度、解决问题用制度、化解矛盾靠制度的空前良好局面。
2017年以来,学校着眼提高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能力,把制度建设列入“双一流”建设方案,以《章程》为基本遵循,2018年结合“双一流”需要再次集中修订制度,编撰形成《办学治校制度选集》(川农大112),收录了50项主要制度。各中层单位依据《章程》和《制度选集》,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完善了工作细则和实施办法等具体配套制度。
经过持续建设,目前,学校已架构“三层次、四主体、五领域”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三层次”主要指构建了以《章程》为统领、以学校制度选集为骨架、以中层单位配套制度为支撑的3个层次制度架构,既层次分明、又相互衔接,既有宏观设计、又有微观操作。“四主体”主要指覆盖了学校、学院、学者、学生4个主体,着眼于管好、建好、教好、学好,对学校治理、学院管理、学者发展、学生成长等方面作出了有效制度安排。“五领域”主要指涵盖了人才培养、学术发展、人事管理、党的建设、综合保障5个领域,对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以及继教生等人才培养机制,双支支持、科研运行、项目经费、成果转化等学术发展机制,岗位管理、职称评审、考核激励、绩效工资等人事管理制度,加强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党建制度体系,推进财务、资产、基建、基地、采购、审计、后勤、信息等建设和管理的综合保障体系,均进行了整体设计、系统安排和严格规范。
我校构建的这套“三层次、四主体、五领域”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既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川农方案,也是高质量推动“双一流”建设的川农实践。该制度成果于2017年11月获评四川省教育综改优秀项目,在2018年改革开放40年之际入选四川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典型案例。
“川农大精神” 与时俱进
大学精神一所大学重要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支撑。在有着113年悠久历史的川农大,“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自然是全体川农人心中共同的精神内核,支撑着一代代川农人与共和国一起奋斗成长。
1956年,我校前身四川大学农学院迁雅安独立建院。老一辈川农人在条件极端缺乏的情况下排除万难,全校齐心谋发展,在教学、科研、校地合作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而且,在当时全国留学人员回国比例普遍只有20%-30%情况下,川农大的比例居然是不可思议的85%。亮眼的成绩让人都能明显地感受到,无形中有一种力量在鼓舞人心,在凝聚力量,在支撑着川农大前进。而这份力量正是学校独有的精神财富——“川农大精神”
“川农大精神”不仅得到四川省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更是得到了国家级领导人的高度表扬和赞赏。2001年10月27日,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来校视察时,对“川农大精神”特别肯定,称其为我校的两大特色之一。当年底,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反映我校吸引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的内参文章《85%的回国率是如何产生的》作出批示:“‘川农大精神’应该总结、宣传和发扬”。
至此,“川农大精神”正式成为学校最闪亮、最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生有了新的历史方位,川农大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任务,深入挖掘“川农大精神”的历史存量和时代特征成为建设学校软环境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学校坚持“文化传承创新是荣校之魂”的办学理念,以“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为契机,开展新时代“‘川农大精神’怎么看、怎么学、怎么传”大讨论;邀请老一辈川农人参加讲座论坛,讲述川农故事;推进“川农大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开展“传承川农大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班团活动……通过这些举措,全校师生不断凝聚共识,激发师生员工的爱国爱党爱校情怀和创新创造活力,凝集共同的价值取向,锤炼“学农爱农懂农,进校爱校建校,尽责尽心尽力,求真求实求效”的时代精神,培育兴农报国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人文精神、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进取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结束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我校传承“川农大精神”,,构建的理念、团队、平台三位一体“川农大精神”育人体系也备受专家组肯定,被誉为一大办学特色。
透过学校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川农大精神”始终在影响和滋润着川农大,是川农大建设软环境的精神核心和文化基础。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川农大精神”带动着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不断地优化升级,为川农大不断前进并取得一流业绩提供强大支撑。
回望来时风雨路,今日启程再出发。面对新时代新挑战新任务,川农大人怀着对依法治校的信心、坚持党建引领发展的决心和践行“川农大精神”的初心,正以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