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70载 辉煌川农大】万木争春岁月新 策马扬鞭竞风流

2019-05-24 11:18:25作者:张俊贤 来源:宣传统战部 点击数:

  

——新中国70年我校学科建设阔步向前

编者按: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拥有113年办学历史的川农大,70年来与新中国一道风雨兼程,砥砺前行,高奏出一曲曲奋进之歌,创造出令人啧啧称奇的辉煌业绩,为新中国西部高教事业增添一道靓丽风景线。

本网推出“奋进70载 辉煌川农大”特别专题报道,从不同角度回顾川农大70年峥嵘岁月与辉煌成就,进一步激发教职员工爱党爱国爱校情怀,传承弘扬“川农大精神”,共同朝着“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澎湃前行。
———————————————————————————————————————

翻开时光长卷,巡礼70年来学校学科建设走过的斑斓岁月,有过黯然神伤的曲折,更有身处困境的逆袭,有咬定青山的坚守,更有浓墨重彩的绽放。所有的泪水和汗水共同交织成一首奋进之歌。

曲折道路 豪迈征程

新中国庄严宣告成立时,彼时的川农虽然还身处四川大学之中,但这毫不影响它的熠熠生辉。就在新中国成立六年前,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在考察了中国的高等教育后称赞:川大最强学科是农学。可想而知当年盛况。

1952年,学习苏联经验,全国开始对院系进行大调整,川大农学院由八个系,调整为三个系:农学系、林业系、畜牧兽医系,保存系的数量还不到一半,实力大为折损。

三系四专业也是学校1956年迁雅独立建院时拥有的学科基础。从省会中心城市迁到交通不便地域偏远的雅安,一切从零起步、条件艰苦、困难重重,不过乐观向上的川农人没有屈服,他们把困难当做考验,没有设备,首任院长杨开渠教授做实验时,就用盆子和布来控制光照。改善教学条件、开展科学研究、广泛参与调研,学校的学科建设持续推进。1959年,杨开渠教授招收水稻栽培专业研究生,迈出学校研究生教育历史性的一步。1962年、1964年,陈之长、杨允奎、杨凤、邱祥聘教授又分别在兽医产科、玉米育种、家禽饲养和家禽育种专业招生,研究生培养日渐起色。

遗憾的是,十年文革动乱让一切新兴之态戛然而止,大批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被打成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学校工作总体陷入停顿,直到改革开放才带来新的曙光。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强力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借此东风,学校的学科建设驶入快车道,用耀眼的成绩回报时代的厚爱:

——1985年,学校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改变的不仅仅是名称,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当时提出要把学校建成为“农林牧主要学科比较齐全,农文结合,教学、科研、推广结合较好的综合性农业大学”。

——1989年,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成为我校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1996年,学校通过“211工程”教育部专家组部门预审,1999年经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复,我校正式进入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100所高校(也即“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经过“九五”、“十五”和三期建设,学校形成西南区作物科学与技术、西南区动物科学与技术、西南区动物疫病监测与防制、长江上游林业生态环境与工程、四川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发展5个重点学科群。

——2007年,作物遗传育种、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获批国家级重点学科,动物遗传育种、预防兽医学获批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

——2012年,卢艳丽的学位论文成功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截止目前,学校先后有5篇学位论文获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篇学位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在全国名列前茅。

——2015年,我校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2个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标志两个学科领域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17年,学校顺利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掀开学校学科发展新篇章。

谋划长远 强力推进

近年来,学校一直高举学生为本、学术为天、学科为纲、学者为上的治学理念,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重点中心工作来抓,校长郑有良多次强调,要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纲,抓纲治学,带动学校全面发展。

学校深谋远虑,抓住重点,强力助推学科建设:

——2009年,富有创意的启动了“211工程双支计划”,2013年更名为“学科建设双支计划”,十年来投入近3.5亿,有力地推动了学术人才—研究团队—科研项目—科技成果一体化发展,构建出科研成就学者、学者支撑学科、学科提升学校的崭新格局,催生出众多突破:国家自科(社科、艺术)基金项目大幅提升,由2008年13项增至2018年的73项,增长5.6倍;收录论文数量和质量节节攀升,相继实现《CELL》、《SCIENCE》等顶级学术期刊零突破;培育了以程安春教授入选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学团队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团队;国家级科技奖励再创佳绩,十年共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1项、部省级科技一等奖44项,其中主持获国家科技奖励6项、部省级科技一等奖23项,实现了社科类省部级一等奖零突破。

——2010年,成都校区正式投入使用,不仅打造了学校开放办学的新平台,也在师资队伍引进、社会影响力辐射上创造了新增长点。

——2011年,学校专门召开规模空前的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吹响学科建设冲锋号。

——发布诚聘海内外人才的“求贤令”,创新人才培育、人才激励、人才评聘等多项政策,为优秀年轻人成长铺平道路,为培育学科发展后劲储备智力支撑。

——以学科发展规律为要,持续推进学科布局及院系设置调整。通过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授权审核、自主设置等途径,优化现有学科结构,先后对原资源与环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艺术与体育学院进行拆分,有效避免混杂不同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差异大等问题。学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其中农学门类下9个一级学科,我校拥有8个一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学位授予门类在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基础上,拓展出了艺术学门类。

——确定2017年为学科专业建设年,学校先后邀请58个单位的118名专家参与到10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的一流学科建设规划论证中,其中有院士12名,长江学者、杰青16名,高规格的“借智”为提升学科建设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历时近一年,完成2018年版研究生培养方案修(制)订,对全校11个博士一级学科、18个硕士一级学科以及17个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配置、培养环节、课程大纲进行了全面规范,让高水平研究生培养更加有章可循。

——每年至少投入1000万,启动国际化办学推进计划,加快与国际教育接轨步伐。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平台建设上的突破。

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缺乏一直以来是学校的一大痛点。从2008年以来,学校按照准确定位、凝练方向、突出特色、提升水平、注重开放的基本思路,在“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4个平台基础上,整合与作物学科相关的农学院、水稻研究所、小麦研究所、玉米研究所1院3所的力量以及国家重点学科、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省部级创新团队等资源,全力以赴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校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校长为主任,分管副校长为副主任,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实验室管理委员会,成立了以李家洋院士为主任,万建民院士和学校校长郑有良为副主任,国内知名专家为成员的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组建了正处级建制的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筹),配备了以国家杰青、万人计划人选陈学伟为主任的实验室领导班子,并完善了实验室运行管理相关制度。在资源配置上,学校也给予了大力倾斜:将1.96万m2的第二教学楼(作物楼)划归实验室使用和管理,新投入3500余万元,购置大型精密仪器,改造升级实验室公共平台。

目前,“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已通过省部会商,离成功只差一步之遥。“争取早日去筹。”4月25日,党委书记庄天慧到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筹)检查指导工作,提出了殷切期望。

一流学科 扬帆出发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是学校整体建设必须紧紧抓住的主线,更是学校建设与发展永恒的主题。学科的建设发展是以学术性为核心、以提升学科水平为目标所展开的,涵盖平台建设、方向建设、管理机制、梯队建设、科研与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今年年初的中层干部会上,增加了一项特别议程,研究生院院长周永红以“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的现状与思考”为题,给所有干部做了一次深度培训。他用了140多张PPT,详细深入的阐释了学科是什么、学校一流学科怎么建设等问题。

“‘双一流’是一个发展拐点,如果我们不加油跑、不奋力冲刺,就会落后,就会被远远抛开!”副校长陈代文认为,学校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学校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式事件,它既是对学校过去学科建设成绩的充分肯定,也是一次整装再出发。

2018年年初,学校正式公布了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描绘了一流学科发展路径图。按照建设方案,我校将建设以作物学、畜牧学、兽医学为核心的农业科学学科群,确定了三步走的阶段目标,明确了“塔尖、塔中、塔基”三级分类建设思路:“塔尖”学科重点以曾为国家重点学科或培育学科(农业科学学科群)为主要建设对象。“塔中”学科重点以省级重点学科为主要建设对象,“塔基”学科重点以农业工程、规划设计、社会科学类学科为主要建设对象,“从5个校级重点学科、1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到‘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群,再到国家和省一流学科,学校构建出主干学科与支撑学科相得益彰、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互相支持、传统学科与新兴、特色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实现梯次可持续发展。”研究生院院长周永红说。

随后,学校召开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会,层层分解任务,压实压紧责任,要求全校上下以一流的状态、一流的风貌投入到一流学科建设中。作物学科把一流学科推进会开到了西双版纳玉米南繁基地现场,着力推进高水平基地建设。营养所以杨凤先生百年诞辰为契机,召开了盛大的动物抗病营养国际学术技术研讨会,集合企业、科研院校多方智慧,以求推进学科建设上新台阶。各学科和学院高度重视,建立了一把手负责学科建设责任制,充分发挥学科点负责人、领头人和骨干教师作用,精心准备,积极参与到学科评估和合格评估等各项工作中……付出终有回报,一系列沉甸甸的收获为一流学科建设不断增光添彩:

在ESI最新排名中,我校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2个学科的ESI排名分别为331名和366名,较2017年11月分别上升了142位和134位,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领域潜力值达97%;环境/生态学学科领域潜力值71%。学校还首次上榜2018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排名全球前901-1000名,位居全国高校123名、全国农业类高校第8位。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14个一级学科参评,8个学科进入B档,其中畜牧学为A-,与第三轮评估比较,入选前20-30%学科增加了4个。

“我们清醒地自知,川农大绝对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但是我们也坚定地自信,川农大绝对是一所具有一流学科的大学,应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郑有良的话折射出学校对学科建设的清醒认知。未来,在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中,学校继续将坚持人才培养、学术团队、科研创新“三位一体”,在学术卓越、社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内涵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优秀教师标兵】李仕贵:用科技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优秀教师标兵
  • 【优秀教师标兵】冯琳: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优秀教师标兵
  • 【优秀教师标兵】王西瑶:言传身教助振兴,走出“薯”光之路
    【优秀教师标兵
  • 《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修订为我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四川省科学技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