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本科教学评估是推动高等教育教学建设的重要举措,本网特别推出“迎接本科评估”专题报道,拟从师资队伍建设、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过程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川农大精神”育人体系建设等多角度进行历史性回顾,盘点10余年来本科教学工作的建设与发展轨迹,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抢抓评估机遇,迎难乘势而上,更好地为我国新时代的人才需求作出新贡献。
今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强调把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作为评价大学的首要指标,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将建设质量文化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同时强化质量督导评估,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历来高度重视,近年来不断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从政策引导、制度推进、平台构建等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构建了决策管理、保障支持、质量监控、反馈落实、评价激励“五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优化培养方案 落实落细教学质量标准
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依据,以学院为主体,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2017年4月中旬,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全体委员历时整整4天,辗转3校区,对全校24个学院的97个本科专业(包括职教类专业、新批准专业、拟申报专业)的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议,向各学院反馈了160余条修改意见。这是学校首次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议,并且由各学院院长逐一汇报各专业方案修(制)订情况,其他院领导、专业负责人、教学秘书都到场的盛会。
“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大事大办!”校长郑有良表示,召开如此高规格的会议是希望全校上下人人关心、人人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的氛围越来越浓。以上率下,身体力行,校长、院长齐齐上阵,抓实本科专业建设,在推进教学质量建设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2017年版人才培养方案审定后,学校也以此为纲,通过编制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考核、专业技能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等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实施细则,切实保障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同时修(制)订《本科教学管理办法》《本科课程考核管理规范》《本科课程试卷评阅规范》《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范》《本科教学督查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确保教学管理办法和具体标准落实落细。
加强督导督查 有效监控教学质量秩序
学校构建了以教学督导和教学督查为主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对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进行常态化监控。
“从决策到运行,再到激励,我们建立了一个闭环式的质量保障体系,也实现了校院一体化管理的实践探索。”教务处负责人说到,为了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本科教学,学校建立了校院两级质量保障组织机构,校院之间以督导进行联系,所有校督导由学院督导组长承担,形成校院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共同做好教学质量保障工作。
教学督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教学质量,坚持“以导为主,以督为辅,寓导于督,督导结合”的原则,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与指导,目前已经基本形成“学院以日常督导为主,学校以专项督导为主”的督导工作格局。主要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课程考试等主要教学环节的常规质量检查;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试卷、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档案开展专项检查;针对特殊教师上课的专项督导与帮扶;参与学校质量工程项目的咨询与评审和学校及教务处委托的其它工作等。
教务处负责人表示:“与以往不同的是,本届校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全部都是由一线教师组成。这些有高级职称、10年以上教学经验、非处级领导干部的一线教师对当前最新的教育教学情况非常熟悉,能让学校学院及时了解一线课堂的真实情况。”
教学督导负责收集教学相关信息,督导负责人将督导成员收集的信息汇总、整理后由教务处反馈给学院,相关学院及教师应认真核实、积极改进并及时反馈整改落实情况,教务处跟踪检查。近三年,教学督导共听课3084节次,在促进教风学风建设和提升教学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校教学督导委员会主任邓俊良提到:“我们主要是发现问题,然后及时反馈给学院,至于落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学院。学院领导很重视,一旦反馈意见后,就会找到被反馈老师一一交换意见,工作落得比较细。”
“不得干扰教师正常授课和课堂教学秩序;不得擅自进入授课教室,听课前应预先告知相应任课教师;不得当面向任课教师反馈问题”是学校对督导们提出的“三不”要求。这进一步明确了督导的角色定位,只是负责收集信息,为学校学院决策提供依据,因而不能干扰正常的课堂教学。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教师是课堂教学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也有利于发挥学院的主体办学地位,尊重学院对教师的管理权。
教务处负责人指出“督导主要侧重于教学质量,督查主要侧重于教学秩序,对于教学工作同等重要。”因而学校也专门组建了本科教学工作督查组,成员由校、院教学管理人员组成,实行人员动态管理制。督查组负责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考试、教学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和课外实践等主要教学环节进行教学秩序检查,如实记录相关情况,教务处核实后及时处理并反馈学院进行整改。近三年,共组织安排督查3万余场次,对于有效维护教学秩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信息分析利用 破解教学环节问题症结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并从中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症结,为教学质量改进提供有效支撑。
2017年初,校教学督导委员会对2016-2017-2学期卷面考试试卷质量进行抽查后,发现学生缓考过多,由于缓考由任课教师审批,很难进行规范管理,建议缓考权限由教务处收回,并严格资格审查。这项建议引起了学校高度重视,学校于2017年11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课程缓考管理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仅因严重伤病、家庭意外、境外实习等原因可申请缓考,所有申请经任课教师确认后,将提交教务处审核把关。
“哦豁,再也不能跟老师说,我状态不好要缓考了。”一位同学在网上留言道。
以往,部分学生对考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随意申请缓考,理由牵强。这既对正常参加考试的同学来说不公平,也严重影响了整个教学秩序。新规定一出,效果立竿见影。学生缓考人数大幅度降低,由上千人次降至60余人次,有效维护了考试正常秩序。
除了进一步规范考试秩序,学校也对学生选课进行了严格管理,以保障更好的学习效果。
此前,教务处对2013-2017年共5个年级、47028名学生、206251选课人次、170多万条选课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三校区每名学生平均每学期选课8.58门(不含课程实习),单学期选课门数在7-12门之间的学生占75.05%。学生四年学习过程中选课门数很不平衡,明显呈现出前4学期,特别是2、3、4学期选课门数较多,第5、6学期选课门数较少的现象。学生修读公共选修课积极性较高,平均选课门数、修读学分都比较高,同时学生修读推荐选修课积极性不高,选课门数较少,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体系构建。
鉴于此,教务处于2017年12月下发的《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选课通知》便做了调整,其中明确规定学生每学期修读课程原则上不得超过10门(不含实践教学),因特殊原因超过10门的需提交书面申请,由教务处统一审核,但最多不得超过12门。
同时教务处发布的《专业课前置课程一览表》中,针对2017-2018-2学期开设的近200门专业课程公布了前置课程。如果你想选“大学物理”课,那你必须学过“高等数学”课,保证课程学习之前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或者基础知识,从而有效避免了无基础的学生盲目选课,学不懂就混学分的情况发生。
围绕教师学生 狠抓教学质量改进
学校围绕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不断狠抓教学质量改进,持续提升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能力。
在教师层面,不仅给予了更丰厚的待遇,学校还设置了本科教学质量奖、本科优秀毕业论文评选、优秀专业负责人评选等激励举措,而这些都与绩效、岗位挂钩,以激发教师投入教学、研究教学、改进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开展教师教学能力评估,对学生评教满意率低、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教师进行及时指导和帮助,近年来累计对60余名教师进行帮扶指导,帮助其提升授课水平。
法学院陈老师对此深有感触:“学校通过督导工作切切实实促进了老师们对学生的管理,同时也在思想上严肃了老师上课的态度。对我个人而言,也促使我的教学日程更加规范,以前不习惯用PPT,现在已经能够规范使用了,以前都是站在讲台前用鼠标授课,现在也开始使用翻页笔了。学生们现在都很喜欢我,我所有心力也都放在教学,希望能在教学方面有更多提高。”
而在学生层面,学校则通过平台对学生个人的学业成绩、第二课堂、自我评价、奖励情况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挖掘学生的学业发展状况,从而采取学风预警与帮扶等措施进行有效介入。
信息工程学院2017级张同学坦言:“我高中成绩其实一直很好,但是高考前家里发生了一些变故,致使我高考失利,最终才来到了川农。刚进大学那会儿,因为对自己特别失望,我选择了自暴自弃,大部分时间都宅在宿舍里,大一就挂了两科。班主任在接到学校的学分预警后,主动走进我的生活,和我谈人生、谈理想、谈未来,让我慢慢走出了高考失利的阴影,还请班级里学霸对我进行一对一学习帮扶,让我慢慢找到了自信,考试成绩也有了很大提升。”
通过有效的质量改进措施,无论是课堂教学质量,还是教学管理质效,都有了大幅提升。三年来,评教满意率从91.50%提升到93.40%,教务管理服务质量评价满意度也达97%以上。
“学生为本,学术为天”折射出了学校狠抓教学质量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尽管新时代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但学校只要严把教学质量关,就一定能够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