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身在西南角 眼放全天下

2018-12-16 22:58:46作者:龙泓宇 来源:宣传统战部 点击数:

  

——我校40年来持续推动国际化办学进程

编者按:40年前,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40年的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华夏大地的面貌,中国走上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康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40年来,我校发展变化巨大,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办学成绩。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本网开设《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栏目,通过系列报道记录我校的发展变化,展示我校的办学成绩。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在交流合作中推进学校事业的发展,成为了高等院校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和重要发展举措。

作为地处西南一隅农业院校,我校40年来积极响应国家改革开放,主动出击、多方争取,紧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克服地理位置、行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寻找合作办学的机遇,拓宽合作办学的途径,稳步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

留学前站外语班

早在1942年,我校还是“公立四川大学农学院”之时,英议员代表团来校参观便拉开了我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序幕。随后,1943年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在考察中国高等教育之后称赞:“川大最强学科是农学”;1944年杨允奎教授旅美同学,美国华莱士副总统来访,彼此交流有关玉米育种问题的研究和交换玉米种子;印度农业访华团来院参观后来信说:“对贵院成绩极为钦佩”;1946年接待了中美农业考察团……这些接待参观团和国际交流模式的尝试,不仅对最初学校逐步开展国际化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也彰显出当时学校水平已受到国际认可。

当学校正准备趁势而上,加快脚步走向世界时,全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国务院决定“四川大学农学院迁移至雅安独立建院”。虽然迁雅安前邀请了多名苏联教育专家为学校改革建言献策,以“苏联模式”改造教育体制,为独立建院奠定基础,但是迁雅独立建院后大量的内部建设工作与随后而至的“文革”,还是让学校的国际化办学脚步中断近20年。

挺过了万马齐喑的岁月后,神州大地迎来了1978年,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元年,也是我校在历经磨砺后,趁着改革春风,重启国际化办学的开局之年。

恢复办学后,虽然学校师资力量异常紧张,又地处当时交通极为不便的雅安,但也丝毫没有放松师资国际化的工作,大力鼓励教师出国学习国际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知识。但是,我校乃至整个中国教育界、科学界在当时都面临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能派出去的大多是40岁上下的中年人,鲜有年轻人,语言问题成为了教师们走出国门的一大掣肘。因此,自1978年起,学校专门举办了出国人员英语培训班,由时任外语教研室主任的王墨希教授担纲,学习时间为一年。之后不仅学校校内陆续增设了俄语、法语、日语等业余学习班,还积极与川大、川外等兄弟院校合作,将老师送过去学习德语等其他语种。外语班也成为当时我校教师出国留学的前哨站,每一位有志出国学习的教师都要来班上恶补一番。随后的几年里,学校先后补充外语教师11人,聘请了7名外籍教师来校担任英语教学工作,着力提升学校外语整体水平。

1985年,动物营养所教师周安国已经40出头,学起外语来倍感吃力,一度也有放弃出国的念头,但时任校长杨凤一直鼓励全校教师“一定要出去学习学习,看一下别人先进的技术”,再加上国家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思潮一浪高过一浪,最后还是咬牙坚持学习。终于在1988年春节前后,他登上了飞往德国的班机,开启为期两年、前往波恩大学动物营养研究访学之旅。

“外语班重点在提升教师的听说能力。多数教师都是‘哑巴英语’,阅读外文专业文献基本没问题,但是一张嘴交流,就只能大眼对小眼。”周安国回忆道,“上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听磁带、听录制好的美国之声来学习发音。听一段时间后就会安排英语交流会,每次学校有外事活动也都要求我们参加。”

难能可贵的是,截止千禧年来临之际,学校共派出各类出国人员432人次,283人,以人次和人计,回归率分别为87.5%和80.9%,远超当时全国平均留学归国率30%。我校多年来采取事业吸引人、政策激励人、感情融留人和待遇稳住人的师资队伍建设政策造就的85%以上的回国率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优秀留学归国人员的感人事迹和以爱校报国为核心的“川农大精神”成为吸引身在海外的留学人员回校和鼓舞代代川农人扎根山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并不断取得令人瞩目成绩的强大精神动力。2002年1月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批示:“‘川农大精神’应该总结、宣传和发扬。”

2003年9月学校被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国家6部委联合授予“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工作单位”荣誉称号。彼时,归国人员占学校教授总人数的69%,且35名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中88%为归国人员。出国回校人员已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伴随着学校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学校已经开设20余门全英文授课课程,外语班也成为回忆长河中的水花。40年来,学校重视师资国际化,始终鼓励教师走出国门,到国际一流的地方去学习的理念从未改变,并不断强化。

为促进师资国际化,学校近年来双管齐下,不仅招聘人才时着重强调要有海外留学经历,还大力鼓励校内尚无留学经历的老师们外出求学历练。学校不仅希望广大教师们要更具国际视野,同时也更要有中国情怀。2017年,学校制定的“百名教师访学计划”就明确指出,要在三年内将通过国家公派和学校自主选派的方式派出100名以上无留学经历、具有副高职称的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博士学位、来校工作2年以上的一线教师赴国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研修,重点支持人文社科类、艺术类、理工类中青年一线教师。目前,已有25名教师通过此项计划出国学习,还有4名教师即将出国。未来,学校还将通过加大力度主办或参加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及重要国际组织活动、实施全英语(双语)教学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开展针对全校涉外中层单位教职工的口语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国际交流能力,持续优化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和联合国合作搞科研的101

1988年10月,10多位国际原子能专家和联合国官员风尘仆仆地赶到雅安张家山脚下的一座小白屋内寻求在原子能技术和平利用于农业研究方面上的合作。这间小白屋就是我校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室。

这间小白屋建于1961年前后,学校在一片荒地中因陋就简地建立了省内第一个和平利用原子能研究室,着重探索原子能科技应用于畜牧、土壤、作物等方面的作用和功效。很长一段时间里,研究室的条件都十分艰苦,只有极少的几件专用仪器,科研人员们为了实验常常在办公桌上过夜,渴了就喝自来水,饿了就啃几个馒头。

经历漫长的艰苦奋斗和探索,研究室在1983年向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开发“应用和技术改进绵羊和山羊生产力”的研究申请获批,这是我校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签订的首份协作合同。虽然拿到项目,但当时国际相关学者们并不相信这个不知名实验室里的不知名学者会做出成果。科研室的老师们也憋了一口气,立志要用实际行动和成果来证明中国的科研力量。一方面,科研室继续加大研究力度,力求又快又好出成果,另一方面则是积极参与国际交流,研究室主任郭大智就先后在内罗毕、澳大利亚等地的国际协调研究会上进行学术或研究进展报告。终于,在1985年,《国际原子能机构通报》正式宣布中国已经建立测定反刍动物毛中类固醇激素的方法!

1988年,项目顺利结题,该研究室又陆续与IAEA签订了四个协作项目合同和1个技术援助项目。1988年10月在我校举行了IAEA“应用同位素研究稻—鱼生态系统中农药残留”第二次协调研究会。会议由IAEA官员主持,来自印度、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我国的专家出席了会议,这是我校也是雅安地区首次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对活跃学校学术气氛,提高学校和雅安地区的知名度都起了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的合作,该室共获得国际原子能机构17万多美元以及价值数千美元的药品试剂和大批书籍、杂志、论文集等资助。

101研究室的科研国际化只是当时全校科研国际化的一个缩影,许多其他学科或教师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积极缩短川农大与世界的距离。比如,小麦育种专家颜济教授在1986年与联合国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IBPGR)开展为期5年的合作研究,并由颜济教授负责“中国大区的小麦种质资源调查项目”,相关材料全部保存在我校小麦研究所基因库;动物营养研究所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购置意大利进口的全套现代化养猪设备;潘光堂留学回校后,与法国种子公司进行玉米花药及大孢子培养技术研究,对方提供10万法郎经费和30多份玉米种质材料,研究成果由我方向对方出售种子,但不提供技术……例子不胜枚举。可以说,在八十年代,虽然学校自身经费和资源非常有限,又处在西南山窝里,但是学校紧紧抓住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机遇,积极与世界一流的学府、机构或者公司开展合作,引进大量优质的国际资源为学校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服务,开启了与世界一流学科学校合作研究的先河,并始终将这份国际视野代代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国际合作项目愈来愈多,学校在1985年正式成立外事办公室,并同时推出多项措施,开启了系统化推进国际化办学的篇章。而外事办成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建外宾楼。“当时外国专家来校后首先是在北京、上海等地住在兄弟高校的招待所里中转,接到雅安后大部分都安排与本校教师住在一起,非常不方便。”时任外事办主任马汶回忆道。为了改善接待外国专家的条件,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学校一边积极向省教委、省外事处申请经费,一边决定筹拨专款30万元用以修建外宾楼,足见重视程度之高。

把目光转移到今天,无论是动物营养与饲养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作物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先后落户我校,使我校成为川内唯一一所拥有两项“111计划”的省属高校,还是参与承办第九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第十九届全国植物基因组学大会等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都彰显着老牌强势的“双一流”建设学科群对国际化办学那份几十年来都未曾改变的重视。此外,经济学院与法国南锡商学院已开展多年本科生互换交流、成立不久的体育学院着力引进外籍教师、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组织师生赴境外参赛并获奖……学校一大批非农学科和专业也都积极地跟上学校国际化办学的脚步,利用国际上大量优质的资源和渠道,努力提升学科实力,打造学院办学特色。

0开始的学生国际化

今年9月,我校2018级国际学生开学典礼在成都校区隆重举行,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名国际学生在三个校区31个研究生专业、6个本科专业就读,涵盖了预科、本科、研究生和交换生等多种培养模式。这是我校单年度招收国际学生人数首次达到三位数。

1978年前后,囿于恢复办学不久,学校缺人又缺钱,所以国际化办学的重点放在教师们的派出进修与智力引进,在招收国际学生层面上更多地是接收非学历教育的短期交换生。在1977-1985年期间,学校共接受了来自加拿大、美国、孟加拉和瑞典6名学生来校进行短期交流学习。其中,在1982年前后,来自密西根州立大学的马克成为改革开放后来到我校的第一个留学生。

得益于学校师资和科研国际化的迅猛发展,进入90年代后,学校不仅获评全国35个引进国外智力先进集体之一,更是成为全国首批有条件接受留学生的200所高校之一。在这一阶段,学校在接收交换生或短期交流学习的留学生之余,也开始招收语言留学生,学生国际化的力度愈发加大。在2005年,学校首次实现招收博士学历留学生,2006年,又接连实现首次招收本科和硕士学历留学生。2009年,学校正式列入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签约学校,成为全国60所签约院校之一。到2013年,学校招收首批四川省政府奖学金生,形成了由学历教育、非学历交流、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组成的完整留学生培养体系。而从2014年单年度招收留学生24人到如今单年度招收国际学生逾百人,人数增长了379%,各种肤色的留学生为校园增添不少国际范儿。数量上去了,质量也没落下。近五年来,留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数超过12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超过5。

在招收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之余,学校在派出学生方面也丝毫没有松懈。从2006年小麦所王际睿博士参与竞争性申报成功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中加国际合作培养博士生专项经费,成为我校第一个国家公派联合培养研究生起,十多年来我校获批国家公派留学研究生共计573人,其中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322人,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222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1人,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8人。学校公派研究生项目录取数量及获批率均列全川高校前列,并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

从选派学校情况看,不乏进入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东京大学等世界排名前100名的高校和德国马普研究所、美国农业部、加拿大农业部、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等世界知名研究机构,师从学科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造诣高深的一流学者。从选派国别情况看,98%以上的选派学生去往美国、德国、加拿大、比利时、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欧美高等教育与科技文化发达的国家。

外出留学并不是培养学子国际视野、学习世界先进知识和体验异国文化的唯一方式。为了让更多的川农学子走出学校看世界,学校一直积极加强与海外高等学府的合作,与20个国家和地区的61所高校和科研院签署了合作协议,积极开展本科交换生、合作办学等项目。此外,学校还开办了赴美实习、香港IBEP等境外实习项目,参与总人数已经超过300余人次。

时光荏苒,从设立外语班到实施百名教师访学计划,从简陋的小白屋到两个“111计划”基地,从没有留学生到学生国际交流愈发常态化,川农大国际化办学一直在路上;今后,学校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进一步打造川农大的国际化办学品牌,以“融天下之长为我所用,引全球英才到此同行”为目标不断前行!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雅安市委书记夏凤俭来校作专题报告
    雅安市委书记夏
  • 学校召开宣传思想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推进视频会
    学校召开宣传思
  • 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宣讲开讲
    党的二十大精神
  • 学校举行2022年教职工党支部书记集中培训
    学校举行2022年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