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科研,人们往往认为那是男性擅长的事。不少人甚至认为,女性做不好科研,只是会考试而已。但是,研工部部长、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明洲教授认为,从平时工作中接触和了解的情况可以看出,女生做科研的能力非常出色,我们身边的女科学家比比皆是。
女生表现处处精彩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是所有在读研究生的最高荣誉。获此殊荣的博士研究生每人能获得3万元奖金,硕士研究生每人能获得2万元奖金。其评价标准为研究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物化学术成果。
据统计,2018年全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博士硕士生中,男生有36人,女生有58人。全校男研究生有2325人,获奖率为1.5%,女研究生共2751人,获奖率为2.1%。女生的获奖率明显高于男生。
在校内,一位位女科学家也成为女生们的学术榜样。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卢艳丽教授、刚刚入选“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的冯琳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上发表论文的王静教授,还有科研达人李地艳教授、陈舜教授……一个个闪亮的名字鼓舞着女生们在科研领域不断成长。
在学校近来发表的一系列高水平论文中,也能看到不少女生的名字。研究生朱紫薇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尖期刊Cell上发表论文,研究生周练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尖期刊Science上发表论文,研究生许有嫔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Autophagy(近五年IF为11.019),研究生张蓝月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SSCI收录,IF=8.05)上发表论文。
在最能体现科研潜力的“科研苗子”专项推免生选拔中,女生更是以绝对优势胜出。2018年,该专项共选拔20人,其中女生14人,男生6人;2017年共19人,其中女生16人,男生3人。
女生也能搞好科研
女生在科研领域大展拳脚的表现让李明洲教授印象深刻。究其原因,他感受最深的是,女生的学习动机更加单纯,对于搞好科研更有耐心、更能坚持。女生阅读能力强,注意力集中,善于形象思维,语言表达和工作汇报能力强,特别是责任心强,情感细腻,能带好研究小组。
动科学院唐茜子副教授就是这样一位纯粹的女科研人员。她之所以走上科研的道路,兴趣是唯一的向导。在复旦大学物理学系读本科时,机缘巧合接触到了一些生物学课程,并从师长口中了解到,生物学是探究生命奥秘的前沿科研领域,太多未知的事物等着人们去探索和发现,唐茜子便怀揣追求前沿的志向,从物理学系转到生命科学学院。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得到生物学基础的系统训练之后,在哈佛大学无意中选修了生物信息学课程,她对这门新兴学科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后来师从哈佛大学刘小乐教授,学习和研究生物信息学,为探究生命的未知和未来,努力求索。
“做研究心态平和很重要,一定不能急于求成。”唐茜子常常教育研究生,选择读研读博一定要理性。一旦选择了就要纯粹地完成,不要想结果,全力以赴去做才能收获研究带来的乐趣。
冯琳教授则认为,做科研的女生严谨有韧性、耐心且细致。与男生相比,女生的抗挫能力更强,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常常会面临无数次失败也不一定能成功。因此,做研究一定要沉下心、脚踏实地地去做。
“很多时候你以为你自己很辛苦,而实际上只是你自己把自己感动了。”每次在田里挥汗如雨、加样加到手软或者是一个人做实验到深夜的时候,研究生朱紫薇都会想起这句话。
“在实际实验过程中,很多操作、实验技能都不是想象中那么有趣,而且研究生的生活总体来说都比较枯燥无味,面对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多次重复的实验步骤、无数次失败的打击和各种无法预料的难题,会让人一度想要放弃。此时,耐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朱紫薇说,“其实当你咬牙坚持熬过那些困难的日子,自己也就成长了。”
“除了田间体力活,老师对我们和男生的要求没有任何区别。”同样来自陈学伟教授团队的研究生许有嫔说,做研究既磨炼了技术,也锻炼了思维,还加强了沟通能力,相信自己学成之后,能为老家贵州的植物资源利用出一份力。
科研女生也需要关爱
然而,不能忽视的是,越往后走,女研究生的整体表现略有下滑。
研究生院对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31日期间,我校研究生发表的影响因子大于2的SCI/SSCI/收录研究型论文、CSSCI收录论文进行了统计。论文均以四川农业大学为第一单位,其中SCI(SSCI)论文,我校研究生是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且通讯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之一为四川农业大学教师或研究生;对于CSSCI论文,我校研究生是物理排序为第一位的作者。在全部520篇论文中,男生发表287篇,生均0.05篇,女生发表233篇,生均0.04篇。
在影响因子大于10的高水平论文区间,尽管女生发表的总量高于男生,但人均下来后,男生还是表现更为出色。此外,在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10名学生中,7名是男生,只有3名是女生。
究其原因,冯琳教授认为,由于社会分工不同,生子、家庭等让女生分心的事情比男生更多,能一直专注做研究更不容易。
而三个月前发生的一件事也令李明洲教授一直颇有感触。
由他指导的一名女博士生很苦恼,一方面是还有半年即将毕业拿到梦寐以求的博士学位,另一方面是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到底是要学业还是孩子?这位女博士生非常坚强地选择了两不误,因此生活得很辛苦。
最佳生育年龄与攻读博士年龄的重叠,生育与科研在时间和精力上的冲突,读博期间生育上缺少福利保障,这些问题都导致女性在攻读博士期间面临生育困境。一些女博士生的婚姻状况也不甚理想。
“如果导师能够更加关心她们,指导帮助她们做好学业和人生规划,那么她们会发展得更加顺利,少经历一些困境。”李明洲教授表示,不管是社会,还是个人,都应该进一步关心关爱科研女生们。女性对下一代的影响更大,关爱女性也是关爱未来。
社会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开始着手解决。日前,人社部、教育部等九部门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通知》要求,在招聘环节中,不得以性别为由限制妇女求职就业、拒绝录用妇女,不得将限制生育作为录用条件等。也许这并不能立即解决就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但新要求的出台已经意味着观念的进步、社会的进步,让人看到希望的曙光。
相信有更多政策的支持,同时为女性投身科学事业营造更好的舆论氛围,将更大地激发女性科研人员的潜力,让科技之花更加绚烂。